首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时强调,大学生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三个紧密结合”的要求,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成为能负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材。

刘延东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青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近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国家办好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中,众多大学生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品学兼优、舍己救人、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求,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新一代,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刘延东强调,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时代赋予青年学生崇高使命,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立志成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投身社会、积极实践,见贤思齐、奋勇争先,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她要求各有关方面深入挖掘典型,积极宣传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崇尚典型、学习先进、争当模范,激励大学生励志自强、提升素质、奉献社会,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白一帆:世博志愿精神实践者

白一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上海世博会虽然落幕了,世博志愿者白一帆却没有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他将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乐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从世博试运营开始一直到闭幕结束的184天里,白一帆始终坚守在不同的志愿服务岗位上。作为同济大学第一批世博志愿者,白一帆和志愿者同伴们一起在非洲联合馆服务了16天,并充分发挥了语言特长,被评为志愿者之星。虽然每天晚上回到学校已经12点,但他没有马上休息,而是上网撰写工作日志,记下每天的服务心得和团队感言,连续写了16天。他的日志曾被许多媒体转载。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立功竞赛活动中,白一帆被授予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称号。在园区志愿者离园仪式上,白一帆作为世博园区志愿者十大感动人物之一接受了志愿者之星徽章。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白一帆被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白一帆还荣获了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12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代表200万志愿者发言。

李海星:大学生自主创业先锋

李海星,中共预备党员,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他带领团队,拼搏创业,创办长沙恒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他研发的电动轮椅实现了产业化,在创业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接触过李海星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肯为理想卖命的人”。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他研制开发了独双轮自行车、电动轮椅、汽车驾驶器、爬楼灭火机器人等,获得多项专利。为把专利变成产品,他开始了自主创业的历程,背负起了培育和壮大一家企业的重担。目前,公司建立了研发、生产、销售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仅电动轮椅车这一个产品,月产量可达70台以上,产值40万左右。公司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生产电动轮椅及电动医疗护理床的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40万立项资助,并获长沙市科技计划和创业富民专项资助项目立项。2010年4月,李海星与公司主创成员赶赴长沙市岳麓区敬老院,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自己研发的开福乐电动轮椅车。“关注社会,回馈祖国”,这就是李海星创业的内在动力源泉。曾获湖南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金牌、长沙市创业百星、“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50强等荣誉。

林泽殷:服务灾区 服务亚运

林泽殷,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级本科生。大学期间,他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学生工作等方面都表现突出,曾获亚动会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广州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

林泽殷连续3年参加学校灾区志愿服务团,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三台县灾区服务时间共计1488小时,走访了当地250户人家,协助组织了支教助教、社会调查、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他举办暑期小学生素质拓展夏令营,招收学生335名,开设训练分营16个,授课达1686个学时;协助组织了2期教师培训,培训教师400人次,与当地老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所在团队连续获全国、全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抗震救灾先进团队称号。广州亚运会前,林泽殷担任了华南师范大学志愿者培训石牌校区负责人,组织培训了3000余名志愿者。亚运会期间,他担任天河游泳馆志愿者主管,同时担任宣传激励大队长,志愿服务时间达302小时。他还参与了亚残运会开幕式手语舞服务,协助服务团队为近600名演员提供了超过300小时的志愿服务。亚组委授予林泽殷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和金质勋章。

“5023”:创新让寝室更精彩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2008级5023寝室,由徐健、卢元达、张侃、王新宇4名男生组成。寝室组建以来,他们积极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并始终秉持学以致用、为同学服务的理念,创作出一系列科技创新作品。

“5023”是一间“牛气冲天”的寝室,4位成员自然也各身怀绝技。徐健和张侃专业基础扎实,也都爱好软件开发,入学不久即以优异的表现被选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王新宇热爱学生活动,是寝室的“外交部长”;人称“老达”的卢元达是一位电子达人,寝室里的遥控电灯、遥控电扇等都出自他之手。“5023”的生活就像真实版的《生活大爆炸》,他们用聪明才智制作了“单词随意背”软件、寝室智能监控系统等多项小发明。2010年3月,在徐健的建议下,“5023”的4个大男孩开始录制《5023大讲堂》并放到网上,向其他同学介绍专业知识,分享使用电脑的小技巧,如《紧急复原误删文件》、《Office实用技能集锦》等。在网上,“5023”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学生寝室”。不少网友用“震撼”形容“5023”,更有人感叹“这才叫真正的大学生活”。“5023”是新一代大学生寝室的缩影,志趣相投、勤奋好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并肩成长着。

铁飞燕:见义勇为的“90后”

铁飞燕,回族,中共预备党员,云南广播电视大学2010级法学专业专科生。她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工人,被人们评价为最美的“90后”女孩。

2010年5月6日,铁飞燕和父亲到四川绵阳旅游,经过南山大桥。下午6时许,一阵狂风刮来,用于施工的脚手架被大风吹翻,落于河中,5名落水者拼命在水中挣扎、呼救。大桥离河面有6米高,铁飞燕奋不顾身翻越大桥桥栏,顺着另一幅没有倒塌的脚手架溜到河堤上,跳入河里,向落水处游去。这时,落水工人中有4个人自己游到脚手架上了,而另一人已不见踪影。铁飞燕深吸一口气,潜入冰冷而浑浊的河水,终于找到了落水工人。此时,落

水工人已经没有意识了,嘴唇发紫,眼睛翻白。铁飞燕依靠积累的急救知识,对落水工人采取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措施,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时,120的急救快艇已驶过来。铁飞燕悄悄离开。铁飞燕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云南省十大女杰、中国网事·感动中国2010十大网络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但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感恩社会。她把有关部门发给她的慰问金和奖金,大部分捐给了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

豆本加:服务西部 情系藏乡

豆本加,藏族,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08级本科生。出生于青海省一个偏远山区的他,不仅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建设奉献力量,而且多次深入西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使他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他服务西部、建设祖国的强烈信念。

刚到大学时,豆本加面临着语言不通、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等许多困难,但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身刻苦努力,他的成绩不断进步。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承担责任、感恩社会。他拿出自己的奖、助学金购买了1500余册图书捐给家乡的中小学校。2009年,在一次社会调查中,豆本加发现家乡灌溉条件极其简陋,经过实地调查、多方查阅资料,他撰写了英文的调查报告,并在多方帮助下,为水渠项目筹款45900元。水渠建成了,困扰村庄几十年的农田灌溉难题终于得以解决。2010年,豆本加在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时发现,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极大地制约了藏区新农村建设,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豆本加写了一份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积极募集资金,最终募集到65000元,大型收割机终于在他的家乡落户。2010年豆本加荣获天津市十佳大学生称号;2011年荣获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

郎坤:六年不辍伴飞小雏鹰

郎坤,满族,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6年来,郎坤坚持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服务时数累计达5000余小时,帮扶1400多人,走访行程超过1.8万公里,被誉为“最执着的志愿者”。

大一时一次偶然读报,郎坤看到了武汉农民工子女艰苦的求学环境。为了帮助他们,郎坤组织成立了第一支义务支教团队。4年里,郎坤采取接力支教的形式,共招募了近17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屋顶小学”支教,每周五为孩子们开设音乐、舞蹈、英语等课程,风雨无阻,从不间断。2008年8月大学毕业,郎坤参加了武汉理工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郎坤主动担任了龙里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建立了龙里县“为了明天——七彩阳光工作室”。工作之余,郎坤走访了全县全部14个乡镇、数十个村,130多名贫困儿童。返校读研后,郎坤继续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生活问题。她经常深入武汉周边农民工子女学校调研,

并结合自己兼职支教4年、专职支教1年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工作经验,参与创建面向全武汉农民工子女的“5+1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2011年,郎坤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范敬怡:唱着“林歌”做环保

范敬怡,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8级本科生。唱着她的“林歌”,一直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的范敬怡,正在以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旋律呼唤人们携起手来,共护美好家园。

受家庭的影响,范敬怡从初中就开始关注环保。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后,范敬怡作为主要组织者,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环保爱好者共同发起了“林歌”项目——一个包括定期废品回收、各种创意环保宣传、支持学生低碳科研等多内容、全方位的环保行动。“林歌”项目引入了绿色账户的概念,提出“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的口号,提倡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为了增强环保活动的吸引力,她组织策划了植物大战垃圾、未名湖环保冰灯燃放等多项创意环保宣传活动,让环保变得时尚起来。项目运行至今,已有6000多人开设“林歌”绿色账户,各项活动的累计辐射人数总计达20000人以上,覆盖全校3/4的学生。来自北大各个院系的“林歌”志愿者们已经成为校园里一支重要的学生环保力量。由于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林歌”项目获得了全国青联举办的校园环保创意大赛的华北赛区冠军、“北极光-清华”公益大赛的银奖。范敬怡带领的“林歌”团队也获得2009—2010年北京大学创新团队奖。

高翔:科研路上的学术新星

高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7级直博生。他是清华大学的学术新秀,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是研究生中偶像级的风云人物。

高翔师从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入学两年后即开始在《科学》、《自然》等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他曾作为中国的30名博士生代表之一受邀参加第六十届诺贝尔奖得主交流大会,受到相关领域权威学者的高度认可;他曾获得中国晶体学会颁发的“TTP LABTECH奖”等众多荣誉,并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采访。结构生物学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在过去大概50年里,有10次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与结构生物学相关的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所从事的就是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高翔选择了一个反向转运膜蛋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相关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技术来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2009年5月,《科学》杂志接收并发表了高翔的研究成果,使高翔站在了该领域研究的世界前沿。高翔及其团队的这篇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国际权威机构推荐为必读文章,截止目前已被引用36次,一举奠定了高翔在该研究领域的地位。2010年2月,高翔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接收并发表。

柴云龙:修身炼心 传承武魂

柴云龙,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作为新时代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他以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把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振兴和传播作为自己毕生的追寻和个人奋斗的目标。

从小,柴云龙就立下志向,要做中国“太极第一人”。为此,每天学习之余,他要进行3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在训练中,他是出了名的不怕累、能吃苦。为了在难度技术上追求完美,他加班加点训练,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为了能更好地领悟太极的奥秘,他经常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练习书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他代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国内外比赛,共获得13枚金牌。2010年,他获得了全国太极拳锦标赛陈氏太极拳冠军、各类太极器械冠军,全国大学生锦标赛蝉联规定各式太极拳冠军,首都高校比赛蝉联规定太极拳冠军、太极剑冠军、自选太极拳冠军,还被授予国家一级裁判员称号。2010年,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柴云龙两次演出了《太极神韵》,受到了俄罗斯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广州亚运会上,柴云龙被选为火炬手,火炬传递中,他向观众展示了武术中的腾空动作,并高喊“亚运加油”、“中国加油”,被称赞为“火炬传递过程中的亮点中的亮点”。

特别奖

[刘开瑾]:用生命托起落水少年

刘开瑾,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系2009级学生。2010年7月15日,他为救两名落水少年,奋不顾身跳入河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22岁的宝贵生命。

刘开瑾是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阿勒玛勒乡一个农村家庭的学生。2010年暑假,刘开瑾来到安徽省蚌埠市开展勤工助学。7月15日下午,两名少年在淮河边游泳,被湍急的水流冲到河中央,正坐在岸边的刘开瑾见状,一边大喊“救人”,一边拾起一块漂浮物甩向少年,但由于水流过急,漂浮物被冲走。见在岸上施救不能奏效,不会游泳的刘开瑾毅然跳入水中,把漂浮物用力推向少年,由于河底地形复杂,他坠入深水区。刘开瑾的呼喊引来了市民参与营救,两名少年终于获救,而他却不幸遇难。刘开瑾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引起了热烈反响。教育部追授刘开瑾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追认刘开瑾为中共党员。

[赵小亭]:将生命献给支教事业

赵小亭,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级学生。2010年7月21日,她在贵州省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支教期间被山上滚石砸中头部,不幸遇难。

赵小亭一向热心志愿服务,甘于奉献,连续两年积极参加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暑期支教活动。2009年7月,赵小亭赴湖南新邵地区支教。2010年7月,赵小亭再次参加了赴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的支教活动。那段时间,贵定县遭遇了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7月21日下午5时许,支教队员们在通过一段崎岖山路时,赵小亭不幸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头部遇难,此时是她到贵定县支教的第10天。不幸的消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万名网友自发通过各种方式悼念赵小亭。教育部追授赵小亭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追授赵小亭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赵小亭湖北省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湖北团省委追授赵小亭湖北省杰出大学生志愿者荣誉称号。

[秦天]:瞬间托举生命的意义

秦天,中共预备党员,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09级学生。2010年8月19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同伴,不幸被激流冲走,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2010年8月19日6点左右,天气炎热,家住县城的秦天、陈林涛送高中同学董林林、董亚林从县城返家,行至王集乡北汝河岸上时,董亚林到河边洗手,不慎突然滑倒落水。时值汛期,北汝河水势汹涌,董亚林一下子被急流冲出十数米远。危难关头,秦天和陈林涛先后奋不顾身跳入河中,舍生忘死搭救同伴,但因水急岸陡,漩大涡深,几次都没成功。岸上的董林林不停地大声呼救,一名男子恰好经过,把离岸较近的董亚林从河中救出。然而,秦天和陈林涛却因体力不支均被急流吞没。次日,秦天的遗体终被打捞上来,其托举的姿势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追授秦天河南省优秀大学生称号。

[耿高鹏]: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

耿高鹏,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学生。2010年7月8日,他为抢救一名落水少年,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

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耿高鹏一直是一个乐于助人、充满爱心的好学生。2010年7月8日中午,耿高鹏在护送两名补习完功课的学生回家途中,遇上一名少年不慎跌入正在开闸放水的水渠。危急时刻,他虽水性一般,但却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水流,奋力将少年往岸边推。但由于渠宽坡陡水深,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最后在闻讯赶来的群众合力帮助下,少年终于得以获救。耿高鹏却因体力严重透支,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了。两个小时后,他被打捞上岸,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已经停止了呼吸。事后,被救的少年哭着对乡亲们说:“要不是哥哥使劲地推了几下,我就没命了。”耿高鹏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师生。教育部追授耿高鹏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江苏省教育厅追授他江苏省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称号,常州市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黄船钉]:一颗永不生锈的钉子

黄船钉,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7级本科生。2010年1月27日,他为救一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年仅21岁。

黄船钉淳朴善良、乐于助人,是学校的优秀志愿者。2010年寒假的一天,正在金台区代家湾村一所驾校学习的黄船钉和其他4名学员突然听到呼救声,一名5岁儿童不慎落入近4米深的引渭渠中。情况万分危急!黄船钉等5名学员及附近群众跑到事发地。大家搭起人梯施救,先后有4人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人。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男孩得救了!却有两个人消失在湍急的水流中,其中之一就是不满21周岁的黄船钉。1月28日清晨,当黄船钉的遗体被打捞出水的时候,他的双手仍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黄船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部追授黄船钉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黄船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黄船钉为革命烈士,中共沈阳理工大学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蒋小波]:传递爱心 延续光明

蒋小波,中共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2007级学生。2009年10月,他被确诊为中晚期胸腺癌。在临终之际,他毅然决定无偿捐献眼角膜,用生命传递爱心,延续光明。

出生于贫困之家的蒋小波,品学兼优。当他被确诊为中晚期胸腺癌后,在亲友、老师、同学以及病友的支持和鼓励下,蒋小波进行了3次化疗,但他的病情却处于持续恶化之中。他在病床上写下日记:“我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来回报这个社会!”然而,由于癌细胞已向全身扩散,几乎所有器官都不能采用,仅有眼角膜可进行移植。蒋小波当时几乎无法支撑起自己的头部,也说不出话,依靠双亲的帮助,他在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问及他为什么要捐赠眼角膜时,他只能在手机上吃力地按出4个字:“爱与责任”。2010年5月16日,蒋小波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17日,他捐献的眼角膜成功地移植给了两名长期患眼疾的患者。教育部追授蒋小波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