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制革工艺学思考题全部

1、 生皮与革的区别?

解答:生皮是指从动物身上剥下的不经过加工、适合皮革加工的原料皮。基本成分是胶原纤维、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脂肪、血液、肌肉等物质。而革是指皮经鞣剂等加工变性处理,所获得的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不同使用性能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生皮与革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生皮的胶原纤维机构没有变化,而革的胶原纤维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⑵ 、生皮溶于热水变成胶液,而革不能溶于热水变成胶液;

⑶ 、生皮水分含量大易腐烂变质,而革水分含量小不易腐烂变质;

⑷ 、生皮干燥状态时坚硬易断、不易弯曲,革干燥状态时柔软、易弯曲;

生皮制成革后,改变了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其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提高了革的强力、弹性、松软性能,遇水不易发生膨胀,满足了革制品使用性能的需要。

2、 什么是鞣质和鞣剂?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解答:鞣质是指在制革加工过程中,使皮发生质变而转变成革的物质。鞣剂是鞣制的工业产品。鞣制包含在鞣剂之中,它是纯净的,是鞣剂中的核心有效成分。

制革生产过程中的鞣剂通常有两种:

⑴ 、无机类的三价碱式铬盐鞣剂、三价碱式铝盐、三价碱式铁盐、三价碱式锆盐、四价碱

式钛盐、硅酸盐、磷酸盐和其他;

⑵ 、有机类的植物鞣剂(又称栲胶或者植物浸膏)、合成鞣剂、合成树脂鞣剂、醛鞣剂、

油鞣剂和其他。

3、 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皮革有哪些特殊技能?

解答: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主要有几下几种:

⑴ 、按合成革的原料皮种类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牛皮革、羊皮革、猪皮革。牛皮革又可分

为黄牛革、水牛革、和牦牛革;羊皮革又可分成山羊革、绵羊革。还包括鳄鱼革、鸵鸟革、廘皮革、马皮革、蜥蜴皮革、鲸鱼皮革、蛙皮革、鸡爪革;

⑵ 、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类:可分为重革和轻革。轻革是指用铬鞣剂鞣制而成的较小较轻、

出售时以面积计的革,常见的有鞋面革、服装革、家具革、手套革等。重革是指用植物鞣剂鞣制而成的较大较重,出售时以质量计的革,常见的有鞋底革、装具革、轮带革、护油圈革等;

⑶ 、按鞣制的方法分类:可分为铬鞣革、植鞣革、油鞣革、醛鞣革、结合鞣革等;

⑷ 、按革的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如轮带革、护油圈革等的工业用革、如鞋面革、手套革、

箱包革、服装革等的生活用革、如武装革、枪套革、靴鞋革等的军事用革等。

皮革的特殊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 、耐用性能:强度高、耐撕裂、耐刺破性、不易老化;

⑵ 、穿着舒适性:透气性、吸湿排汗性、呼吸性能、绝热性、导热性、应变性好 ⑶ 、耐化学物质性、耐温耐热性好。

4、 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工段?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包含哪些工序?

解答:制革工艺一般分为准备工段、鞣制工段和整饰工段三个工段。其目的和包含的工序为: 准备工段:目的是出去皮上的毛、无机和有机污物、油脂等制革无用之物以及表皮、纤维间质、皮下组织等不需要的皮组织、对构成皮的主要有效成分胶原纤维进行适当的松散,从而使皮处于最佳的鞣制状态之下。主要工序及顺序为:组批、去头尾、称量、浸水、去肉、称量、灰碱烂毛、水洗、去肉、修边、剖层、称量、复灰、水洗、脱灰、水洗、软化、水洗、浸酸等操作。

鞣制工段:用鞣剂处理使之转变成革,并使革具备后工段处理所必备的性能和条件。主要工

序及顺序为:铬鞣、搭马静置、组批、挤水、削匀、称量、铬复鞣、中和、树脂复鞣、染色、加脂、水洗、搭马、静置等操作。

整饰工段:其目的是改变成品革的物理机械性质,从而达到提高成革的感官质量、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主要工序及顺序为:由挤水伸展、真空干燥、静置、挂晾干燥、回潮、静置、振荡拉软、绷板、修边分类、净面、喷底浆、挂晾滚熨、喷顶层浆、喷手感、挂晾、滚熨、振荡拉软、修边、分级、量尺、打捆、入库等操作。

1. 制革主要原料皮有哪些?

解答:制革工业的原料皮主要来源于哺乳动物纲中的有蹄目,以家畜动物牛、羊、和猪为主,马、驴和骡等皮为辅。

2. 中国制革原料皮及资源状况如何?各种皮有何特点?

解答:我国畜牧业发达,原料皮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猪皮资源在我国占有特殊地位,其次是牛皮和羊皮。

我国是养猪大国,据2003年FAQ统计,我国养猪头数为4.7亿,占世界猪总头数的49.3%。不同猪种之间组织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特征相同。大多数猪皮表皮较厚、毛孔粗大、粒面粗糙、脂肪含量大、部位差大、肌肉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达。

我国牛皮主要有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其中黄牛皮粒面细致,纤维紧密;水牛皮和牦牛皮则粒面较粗糙。

我国羊皮主要为山羊皮和绵羊皮,山羊皮粒面较细、部位差大、弹性纤维发达、油脂少;绵羊皮则部位差小、纤维疏松、油脂多。

3. 生皮为何要防腐?防腐的原理是什么?主要方法有那些?

解答:由于原料皮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适宜的条件,原料皮极易被微生物以及皮张上的紫荣梅作用而发生腐烂,所以原料皮防腐的目的是利于原料皮的运输和储存。

防腐原理:生皮保藏就是停止各种降解酶的活动,在皮内外造成一种不适宜细菌生长、能抑制酶的作用的环境。

主要防腐方法:(1)、杀死细菌,如用杀菌剂(2)、是用抑菌剂减缓细菌的生长或活动,如冷却、盐腌和干燥等。

4. 生皮一般分为哪几层?

解答:生皮主要分为毛层和皮层。其中毛层又分为鳞片层、皮质层和毛髓;皮层又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包括乳头层和网状层)、皮下组织层。

5. 表皮层的结构和组成,其主要成分及去除的方法。

解答:表皮层的结构和组成为:

(1)、角质层,主要包括真角质层、透明层;

(2)、生发层,主要包括粒状层、棘状层、基底层。

表皮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在准备工段中应该去除。去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碱或者还原剂如硫化物,有机胺(如二甲胺)、巯基化合物等。

6. 真皮层的结构及各层的特点。

解答:真皮层的结构及特点分别为:

(1)、乳头层:有乳头状的突起,该层含有汗腺、脂腺、竖毛肌等,其胶原纤维细小且编织相对松弛,越是乳头层上层纤维越细小,但编织越紧密,直至皮的表面形成粒面;

(2)、网状层:其胶原纤维束较乳头层粗大,且编织紧密。网状层一般不含汗腺,脂腺和毛

囊等组织,弹性纤维和脂肪细胞也很少。

7. 织角。

解答:织角指原料皮的纵切面上大多数胶原纤维的主要走向与皮面所成的夹角

8. 真皮层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

解答:真皮层主要由蛋白纤维组成,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等。除此之外,还存在淋巴、血管、汗腺、脂腺、毛囊、肌肉、神经等组织及一些非纤维成分。

其性质分别为:

①、胶原纤维:

(1)、在酸碱溶液中发生胶解和水解;

(2)、氢氧化钙的胶解能力最大;

(3)、强酸的胶解能力比强碱大;

(4)、强酸碱长时间处理、胶原产生水解。

②、弹性纤维:

(1)、在真皮中起支撑和骨架作用,影响成革软度;

(2)、具有较强的耐酸、碱和热作用;

(3)、强酸碱处理产生一定的变性,酶处理能破坏;

(4)、其被破坏程度直接影响成革的柔软度、丰满性以及粒面的细致程度和表面积的打开;

(5)、用化学品、热和极度pH下很难降解。

③、网状纤维:

(1)、分布在乳头层粒面表层;

(2)、其在胶原纤维的表面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套,用纤维束套住并保护它们;

(3)、其存在影响粒面层的打开和胶原纤维结构的松散;

(4)、酸碱对其具有一定的破坏、变性作用,酶处理的效果较明显。

④、非纤维成份:

(1)、白蛋白:溶于水、食盐和酸、稀碱溶液

(2)、球蛋白:不溶于水,可溶于稀酸碱溶液

(3)、粘蛋白、类粘蛋白:在水中膨胀,不溶解;部分能溶于稀碱和中性盐溶液;能被浸水酶等酶制剂水解

9. 黄牛皮、猪皮、绵羊皮和山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解答:

①、黄牛皮的组织结构特点为:

(1)、表皮较薄,毛孔小,乳突平缓,故粒面细致;

(2)、毛细根线,皮面平细;

(3)、胶原纤维较粗壮,乳头层网状层分界明显;

(4)、张幅大,部位差小;

(5)、脂肪含量低,腺体和肌肉组织发达;

(6)、弹性纤维主要分布在乳头层和皮下组织中,网状层中弹性纤维极少。

②、猪皮的组织结构特点为:

(1)、脂肪组织发达,约占皮重的10%-30%。皮层中脂肪的大量存在严重的影响化学药品向皮内渗透,同时也影响半成品的涂饰;

(2)、表皮较厚,毛孔粗大,粒面较粗糙,针毛一般多以三根一组呈品字形排列,品字形排列的三根毛集中长在一个脂肪锥内;

(3)、针毛贯穿于整个真皮层,乳头层与网状层无明显界限;

(4)、部位差大,臀部与腹肷部的厚度、纤维编织的紧密度及粒面状态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5)、猪皮的肌肉组织和弹性纤维比较发达。

③、绵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为:

(1)、粒面较细,平滑;

(2)、乳头层与网状层界面明显,两层间连接较弱,乳头层较厚,占真皮层的50%~80%;

(3)、部位差小;

(4)、纤维编织较疏松;

(5)、油脂含量大。

④、山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为:

(1)、粒面较细,针毛称瓦楞状排列;

(2)、乳头层与网状层界限明显,乳头层较厚,占真皮层的50%~70%;

(3)、部位差大,颈部与腹肷部的厚度,纤维编织的紧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腹部纤维编织较疏松;

(4)、弹性纤维比较发达;

(5)、油脂含量少。

1.准备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工段主要包括哪些工序?

解答:目的是出去皮上的毛、无机和有机污物、油脂等制革无用之物以及表皮、纤维间质、皮下组织等不需要的皮组织、对构成皮的主要有效成分胶原纤维进行适当的松散,从而使皮处于最佳的鞣制状态之下。主要工序及顺序为:组批、去头尾、称量、浸水、去肉、称量、灰碱烂毛、水洗、去肉、修边、剖层、称量、复灰、水洗、脱灰、水洗、软化、水洗、浸酸等操作。

2.为什么要组批?组批的原则是什么?

解答:组批是按原料皮路风、状态(指皮板水分、皮板的陈旧等)、厚薄、质量、大小及皮张老嫩和伤残等将同种类似的皮张,组成生产批来组织生产的一个操作工序。组批的目的是: ① 、是同一生产批的皮尽可能得到理想均匀的处理;

②、保证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③、不同的皮做不同的革。

组批的原则是:

① 、皮的种类(猪、牛、羊皮等)、产地(路别)、防腐方法(盐湿皮、盐干皮、甜干皮)、

新陈、老嫩、大小、厚薄(或重量);应将皮的状态、皮的组织构造和皮的质量等类同的皮组成生产批,以求得皮张在制革加工过程中尽可能均一的化学与机械作用,从而保证成革品质尽可能一致,为高品质革加工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② 、酸皮、蓝湿革组批注重伤残

3.浸水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浸水是通过池子、划槽或转鼓使皮在水中充水并恢复至鲜皮态的操作。其目的主要有: ① 、使防腐、保存过程中失去水分的原料皮充水恢复到天然的鲜皮状态;

② 、除去原料皮上的血污、污泥、粪便、防腐剂等;

③ 、溶解去除纤维间质,基本消除胶原纤维的粘结现象,有利于胶原纤维的松散。

4.生皮为何能充水?生皮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膨胀?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充水指不同程度失水后的原片在水或水溶液中吸收水逐渐增重、增厚、由僵硬变软的现象。其充水的原因主要有:

① 、蛋白质含大量亲水基团、盐分;

② 、皮内有空隙;

③ 、皮胶原间质主要由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球蛋白组成,这些球蛋白除了可接纳水分子外,

某些成分还可溶于水。

发生膨胀的情况:当溶液的PH值偏离等电点,并有充足的水的存在

膨胀的原因:

①、唐南膜平衡,渗透压;

②、静电排斥;

③、水溶助长,感胶离子效应(破坏氢键)

5.影响浸水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①、原料皮的状态;

②、浸水添加剂(碱性物、盐类物、含酶浸水助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

④ 、机械作用(转鼓的机械作用、刮里、去肉);

④、浸水的pH、温度和时间;

⑤、浸水使用的水的影响。

6.浸水过程中为什么要防腐?防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解答:防腐原因:防止或减轻微生物对原皮的伤害,保证浸水的正常进行

防腐方法:①、使用清洁的水(硬水对浸水无害);

② 、加杀菌剂、防腐剂:次氯酸钠、漂白粉等;

③ 、提高pH,一般pH8.5~10.5(加纯碱、硫化钠、硫氢化纳、氢氧化钠等);

④ 、常换水,20°C,10小时换一次,25°C,4小时换一次;

⑤ 、缩短浸水时间

7.如何促进浸水过程?

解答:促进浸水的方法主要有:

① 、使用浸水助剂或者促进浸水的添加剂;

② 、加强机械作用;

③ 、调整合适的浸水pH。温度和时间;

④ 、使用合适的水。

8.浸水中主要使用的材料有哪些?其有何作用?

解答:主要使用的材料有:浸水助剂(碱性物、盐类物、含酶浸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其作用是在浸水时快速而均匀的使原料皮尽快恢复至鲜皮态;防腐剂(漂白粉、五氯酚钠、氟硅酸钠),其作用是防止或减轻微生物对原皮的伤害,保证浸水的正常进行。

9.浸水中常用的设备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解答:常用的设备有:

浸水池:主要用于干皮的预浸水;

划槽:水量大,机械作用小,用于细嫩皮的小心浸水;

转鼓:主要作用于大皮的浸水,机械作用大,浸水速度较快。

10.浸水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控制浸水(技术要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解答:常出现的问题有:浸水不足、浸水过度。

控制要求有:

① 、整张皮浸透、浸软,回软均匀,尽量恢复到鲜皮状态,全张皮无僵硬部位,臀部,颈

部切口呈均匀一致乳白色;

② 、浸水皮毛面、肉面清洁,无血污,泥沙及防腐剂等;

③ 、除尽皮下组织层,加强皮张最厚部位和颈部的去肉,有助于消除皱纹或粗面,但去肉

时不得有刀洞,撕破现象,保证皮形完态;

④ 、不得有明显的溜毛,烂面等腐烂现象;

⑤ 、浸水液的PH在浸水结束时一般在9左右;

⑥ 、水分测定,采用重量法测定皮的水含量达65~75%。

注意事项有:

① 、注意季节和水温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浸水时间和助剂的用量;

②、pH

③、皮浸泡在液面以下,池、槽、勤换水,消毒;

④、浸水T>25°C,要防腐,勤换水;

⑤、机械作用适度,皮变软后才能机械作用;

⑥、浸水—去肉相互结合;

⑦ 、溜毛,腐烂皮缩短浸水时间,尽早进入下面的工序;

⑧ 、未达到浸水要求的适当延长浸水时间;提前达到浸水要求的则应提前结束浸水。

11. 生皮中的油脂对制革有何影响?

解答:油脂对制革过程的影响:

① 、阻碍水及化学药品的渗透,影响后工序的进行;

②、脂肪酸含量高,与Ca2+、Cr3+形成钙皂、铬皂,使染色不均匀,革形成色斑; ③、脂类物质中的蜡和油脂,在常温下逐渐移至革面,形成油霜;

④、革面油脂多,影响涂层粘合牢度,易掉浆;

⑤、革内油脂多,储存过程中易出现异味。

12.脱脂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解答:脱脂的方法主要包括:

(1)、机械脱脂法:主要指去肉机操作,除去皮下组织中的脂肪和残肉。

(2)、皂化脱脂法:生皮中脂肪大部分是甘油三酸脂,在碱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肥皂溶于水;

(3)、乳化脱脂法:用表面活性剂使油脂乳化,再水洗除去油脂;

(4)、脂肪酶脱脂法:在一定条件下,脂肪酶使天然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5)、溶剂脱脂法:用有机溶剂溶解皮内的油脂进行脱脂。

13.试制定黄牛盐湿皮的浸水工艺和猪盐湿皮的浸水和脱脂工艺。

解答:

黄牛盐湿皮浸水工艺:

工艺流程:组批—鼓浸水—去头尾—去肉—称量—„„

组批基本无伤残、掉毛,厚薄基本均匀一致,质量在18~22KG的原料皮组成生产批,按20kg/张作为以下用料基准。

鼓浸水

条件:液比2,温度18~22℃(内温),时间16~22h。

材料:JFC0.5%,防腐剂适量。

操作:先用22℃的充足热水、闷热2次,每次20min,调好液比、水温,加入JFC及防腐剂转40min,停鼓;每停30min转3min,至规定时间;次日出鼓前转30min,出鼓。

去头尾将头尾及脚爪去除干净。

去肉去四刀、头尾、腹部各去一刀,皮下组织基本去除干净。

称量以此质量作为以下工序用料基准。

猪盐湿皮浸水工艺:

工艺流程:组批—去肉—称量/点张—鼓浸水—脱脂—„„

组批按皮的来源、皮张面积的大小,厚薄组成生产批。

去肉视皮张皮下组织带油的多少采用二刀法或四刀法将皮下组织去净,油窝显露并保证皮张完整,不能将皮削伤。

称量/点张作为以下用料依据。

鼓浸水(转速3~6r/min)

条件:液比2.5~3.0,温度常温(18~22℃),时间4~18h。

操作:投皮,调好液比水温,转动30min。用充足的水,流、闷洗各15min,换水,视皮失水的情况决定转动和浸泡皮的时间一般应过夜,浸水基本达要求后才能转入下工序。 猪盐湿皮脱脂工艺:猪皮是用盐腌法保存,一般浸水比较容易

工艺流程:组批—去肉—称量—水洗—脱脂1—水洗—脱脂2—水洗—拔毛—碱膨胀—„„ 浸水:液比2--3,常温,时间30--60min。

材料:Na2CO32.5%,JFC0.5%。

流水洗:30min,洗去皮中盐及污物

热水调温:一般用低于45℃的热水水洗调温

操作:调好内温、液比,加入所需材料,转动至规定时间。

脱脂:液比 1 温度:36-38℃

纯碱 2%

脱脂剂 1% 转60-90min,控水,用40℃热水洗30℃

二次脱脂:液比 1.0 温度 36—38℃

纯碱 2%

脱脂剂 0.5% 60min 控水,用40℃热水洗30min

浸水:液比 2.5 23---25

JFC 0.5%

脱脂剂 0.5%

杀菌剂 0.15% 30min,静置过夜,次日早晨,出鼓、拔毛

终点:皮无油腻感,油窝显露,毛根松动,毛被清爽,溶液呈乳白色。

14.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有哪些种类?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解答: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很低浓度下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一类化合物。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

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②、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

③、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甜菜碱型;

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碱金属皂:O/W,碱土金属皂:W/O,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蔗糖酯:HLB(5~13)O/W乳化剂、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革工艺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 增溶②乳化③润湿④消毒、杀菌⑤去污剂

1、 脱毛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脱毛方法有哪些?

解答:脱毛是指从皮上除去毛和表皮的操作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有:

①、 使毛和表皮与皮分开,达到使皮张粒面花纹裸露,使革美观耐用;对有价值的毛而言,

脱毛还可达到回收毛的目的。

②、 进一步除去皮的纤维间质、脂肪等制革的无用之物,增大纤维间的间隙,保证化工材料

的渗透和作用。

③、 进一步松散胶原纤维,使成革具有符合使用要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抗张强度、撕裂强

度和耐热稳定性等)及感官性能(如平整性、柔软性及丰满性等)。

主要的脱毛方法可归纳为毁毛法和保毛法两大类。详细可分为:

(1)、毁毛法:将毛和表皮溶解,达到除去毛和表皮等目的。其主要包括:

①、碱法脱毛(烂毛):是使用硫化钠(或硫化钠与氢硫化钠)与碱(烧碱或石灰)或盐(氯化钠或氯化钙)除去毛和表皮并使皮膨胀的一种脱毛方法。主要包括灰碱法、盐碱法和碱碱法三种。

②、氧化脱毛:是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亚氯酸钠产生二氧化氯,二氧化氯使角蛋白双硫键发生断裂达到毁毛的目的。

(2)、保毛法:是指皮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生物试剂(酶产品)或化学试剂来破坏表皮层的基底层细胞、毛球、毛根鞘以及基膜网状结构或加大硬角蛋白(如毛干)与软角蛋白(如表皮基底层)对化学试剂的稳定性来达到毛(包括表皮)与其皮分开,而毛干基本不受损害的一种脱毛方法。达到脱毛和对有价值的毛回收等目的。其主要包括:

①、酶脱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更容易作用(水解)毛球、毛根鞘,以及连接表皮与真皮的表皮基底层细胞,从而削弱了毛袋对毛根的挤压力和毛球底部与毛乳头顶部之间的连接力,即毛袋与毛干的联系,借助于机械作用来达到皮板与毛分离而脱毛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有温有浴酶脱毛、堆置酶脱毛。

②、浸灰脱毛法:是石灰脱毛和酶脱毛协同作用的一种脱毛方法。

③、包灰脱毛法:是指用所需的硫化钠溶于水加石灰调成糊状,用手工或涂脱毛糊机涂于皮的表面,经过堆置,来达到消解毛根鞘,毛根和毛球而脱毛或减少皮的部位差的一种方法。 ④、 低灰脱毛保毛法:是指利用成熟的角蛋白(毛干硬角蛋白)比未成熟的软角蛋白(如毛

根鞘、表皮和毛球)更容易产生护毛作用,且结构更稳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人为地加大毛干毛干硬角蛋白与毛根鞘等软角蛋白在化学试剂中溶解力的差异,借助于机械作用达到毛与皮分离而脱毛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方法为:石灰、硫化物保毛脱毛法、有机硫化物-硫化物保毛脱毛法、酶辅助低灰保毛脱毛。

(3)、其他脱毛方法:如熨退毛、液氨脱毛法等。

2、 涂灰碱脱毛是如何操作的?其主要针对哪些皮?该方法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

解答:涂灰碱脱毛操作方法:将硫化钠、石灰、水等调成糊状涂于皮的肉面,逐张堆置,静置一段时间后,毛和表皮松动,能容易拔下,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除去毛和表皮。

适用对象:毛被发达,毛有回收价值的皮,特别是张幅小,皮板薄的皮,常用于山羊皮,绵羊皮的脱毛,有时候小牛皮和牦牛皮的脱毛也采用此法。

该方法的优点:毛可以回收,减少脱毛废液中的COD、BOD含量,不同部位可以控制脱毛糊的用量和浓度,有利于消除部位差,预膨胀,使皮在后续的浸灰中逐渐膨胀,减少灰碱对粒面的作用,使粒面平细、紧实。

缺点: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卫生差,还需浸灰操作。

3、 浸灰的目的是什么?浸灰过程中生皮主要发生哪些变化?

解答:浸灰是指用硫化钠、石灰等组成的碱性溶液处理生皮的过程。生皮在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充水膨胀。其目的主要有:

(1)、脱毛、去除表皮;

(2)、皂化油脂;

(3)、进一步去除纤维间质;

(4)、对弹性蛋白、网状蛋白、肌肉等有一定的变性作用;

(5)、胶原纤维膨胀,胶原纤维得到松散。

生皮发生的主要变化有:

(1)、胶原纤维发生碱膨胀,胶原肽链间距离增大,胶原纤维得到分离;

(2)、胶原肽链间的氢键,盐键和部分共价键等交联键被打开(胶解),Ts由65℃降至55℃,胶原纤维得到分散;

(3)、胶原侧链基团水解,释放出羧基,为鞣剂增加结合点,胶原的PI由7.5~7.8降至5左右;

(4)、胶原纤维肽键上的羧基、氨基等反应活性基增多;

(5)、胶原的主链发生部分水解,随着碱浓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水解程度增加,因而产生皮质的损失;

(6)、生皮经浸灰后,重量、厚度和弹性都增加,便于片皮。

4、 影响浸灰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浸灰中生皮为何要发生膨胀?如何控制浸灰中生皮的膨

胀?

解答:影响浸灰的因素主要有:

(1)、原料皮的状态及成革的要求:原料皮不同其组织构造不同,对碱膨胀要求也不同

(2)、碱的性质和用量:生皮在碱性溶液中的膨胀随pH值得升高而增加;

(3)、温度的影响:温度高促进碱液的渗透缩短浸灰时间,也可加速油脂的皂化和脱毛速度,降低皮的充水膨胀度,但温度超过35℃,碱对胶原的水解作用加剧,皮质损失过大,特别是皮的粒面层。

(4)、机械作用的影响:机械作用指转鼓的转动、划槽的划动和池中压缩空气的翻动,机械作用的目的是加速碱的渗透,促进浸灰过程的均匀性和缩短浸灰时间。浸灰中机械作用不宜过强,特别是浸灰后期皮发生较大程度的膨胀时,否则会引起皮纤维的折断、损失;

(5)、水量的影响:初始小液比,碱浓度高,水少,皮的膨胀度小,碱渗透快,后期逐步补水,有利于均匀膨胀;

(6)、浸灰时间:浸灰时间由上述条件和因素决定的,一般浸灰时间14-24h;

(7)、浸灰助剂的影响;

(8)、浸灰过程中皮的膨胀及控制等因素。

生皮发生膨胀的原因:通过浸灰除去黏结胶原纤维束的黏蛋白、类黏蛋白及打开肽链间的部分连接键,使黏结在一起的纤维束分开保持适宜的距离而产生膨胀。

控制生皮在浸灰过程中膨胀的方法:

(1)、加入具有抑制生皮膨胀作用的浸灰助剂;

(2)、开始小液比(50%~80%的水),碱渗透后增加液比(200%~300%);

(3)、浸灰时,以硫氢化钠部分代替硫化钠,碱性物质分次加入,逐渐提高体系的碱度;

(4)、分次补加水,使皮逐步均匀膨胀。

5、 浸灰助剂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解答:浸灰助剂的种类及其功能和作用机理分别为:

(1)、通用性浸灰助剂: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浸灰过程中可以促进浸灰物质的渗透,加速浸灰过程,缩短浸灰时间,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多个工序;

(2)、脱毛型助剂:主要为有机硫化物和有机胺化物,浸灰中使用,减少硫化物的用量,更有效地去除毛根,表皮和皮垢,提高浸灰效果,或以之为基础,进行保毛脱毛法,大大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污染;

(3)、增加石灰溶解度及灰液稳定性的助剂:使浸灰浴中的溶解性的Ca2+增多,促进其在皮内的渗透和作用的均匀性,缩短浸灰时间,减少石灰用量,降低废水中石灰量;

(4)、抑制灰皮过度膨胀类助剂:主要以有机胺为主要成分,这类助剂能使灰皮缓慢,均匀,

适度膨胀,灰皮柔软,粒面平整,灰皱减少,粒面清洁(有机胺有利于脱毛);

(5)、松散纤维类浸灰助剂:含酶浸灰助剂,在浸灰过程中加入一些氢键破坏剂,对胶原分子间的氢键具有强的破坏作用,使皮胶原纤维在适度膨胀下得到良好的松散等。

6、 试拟定黄牛鞋面革、猪皮服装革和山羊服装革生产过程中的脱毛和浸灰的工艺。 解答:黄牛鞋面革:

工艺流程:组批—称量—池浸水—去肉—水洗—鼓浸水—水洗—盐碱烂毛(膨胀)—水洗—去肉—称量—水洗—脱灰—„„

盐碱烂毛(膨胀)

条件:液比1~2.5,内温22~25℃,时间16~20h。

材料:硫化钠(>60%)3.2%~3.5%,氯化钙0.3%~0.5%,灰浆10%。

操作:调好内温及液比,加入Na2S及CaCl2转60min,停40min,再转20min,加入灰浆,并补充水至液比为2.5,转30min,停30min,以后每停60min转5min,反复3~5次,停鼓过夜,次日转30min。

终点:毛烂干净,皮呈均匀膨胀态,皮身坚牢,无烂面、虚边产生,结束pH在12以上。 猪皮服装革:

工艺流程:组批—去肉—称量—浸水—脱脂—水洗—再脱脂—水洗—碱碱法烂毛—水洗—剖层—„„

碱碱法烂毛(膨胀)

条件:液比1.5,内温22~24℃,时间16~18h。

材料:硫化钠(Na2S≥60%)7~8g/L 液体烧碱[w(NaOH)=33.3%] 4%~4.5%

操作:调好内温、液比,加入溶解冷却的硫化钠转动90min至毛基本溶解,加入液体烧碱转60~90min,停60min,以后每停60min转5min过夜,次日到规定时间转15~20min接下工序。

终点:毛全部溶解,皮均匀膨胀,臀部切口检查纤维分散良好,皮身坚牢,无烂面、虚边等现象,终点

pH≥12。

山羊服装革:

工艺流程:组批—称量—池浸水—转鼓助软—水洗—去肉—池浸水—去肉—包灰—推毛—称量—灰碱膨胀—去肉—复灰—去肉—称量—„„

材料:硫化钠(Na2+S≥60%),灰粉(CaO≥60%),渗透剂JFC0.5%,浸灰助剂0.3%。 包灰脱毛:将硫化钠完全溶解分别配成60~70g/L、30~40g/L以及10~15g/L。

操作:从高到低三种溶液,用灰粉调其浓度达80Bé,将高浓的Na2S溶液涂抹在以厚皮的背脊线为中心的肉面两侧,中浓度的Na2S液涂抹在薄皮背脊线的肉面两侧,低浓度的Na2S液涂抹在皮的腹肷部肉面上。肉面对肉面,粒面对粒面【常温(18~22℃)堆放3~4h】推毛。 灰碱膨胀

条件:液比2.5,内温18~22℃,时间16~18h。

操作:调好内温、液比,使Na2S浓度达3.0~1.5g/L,加灰粉至溶液达200BKr,投皮,加入皮重0.5%JFC,转60min停60min,再转30min,以后每停60min,转3min至次日转30min达规定时间去肉。

复灰

条件:液比2.5,内温25~28℃,时间14~16h。

操作:调好内温、液比,加灰粉使溶液达200BKr,投皮加入皮重0.3%~1.0%浸灰助剂转动30min,以后同灰碱膨胀转停操作。

7、 浸灰过程中常见的缺陷有哪些?如何防止?

解答:浸灰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及防止方法分别为:

(1)碱(灰)膨胀不足:胶原纤维分散不够,皮膨胀不够,皮发死,成革柔软性、丰满性

差,明显有硬壳感,革僵硬,难起绒,甚至不起绒等。

原因:材料含量,用量是否正确,膨胀时间是否过短,机械作用是否太弱,作用温度是否太

低,液比是否不够,原料皮回水是否充分等。

防止方法:严格控制材料含量及用量,延长膨胀时间、加强机械作用、提高温度、增大液比。

(2)背脊线、卷曲严重:在膨胀时皮张沿背脊线产生对折或整张卷曲,而使沿背脊线纤维及整张皮纤维分散不够,减少应有的膨胀,从而严重影响成革质量和外观。

原因:装载量是否过大,液比是否太低,碱膨胀时是否加入了筛选的锯末或米糠,转动是否顺反转动,是否施加了适宜的机械作用等。

防止方法:减少装载量,增加液比、加入筛选的锯末或米糠,转鼓应该顺反转动,适宜的机械作用。

(3)碱膨胀过度:皮纤维分散过度,皮蛋白水解过多,皮缺少应有的回弹性和坚实性。成革后革的松面率增加,强度下降,延伸性加大,成革空松无弹性,面积减少。

原因:用料是否过大,作用条件是否过于剧烈(如温度是否过高,转动时间是否太长等),前工序皮是否受有损伤,作用太强等。

防止方法:严格控制材料含量及用量,降低膨胀时间、减弱机械作用、降低温度、降低液比。

(4)灰斑的产生:碱皮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皮中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而沉积在皮的表面所产生的斑迹。

原因:主要由于灰皮长时间于空气接触所致(灰膨胀时皮没淹入溶液中,皮出鼓后皮堆没有遮盖或遮盖不严,皮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太长,皮部分被风干等)。

防止方法:在灰膨胀时将皮全淹入溶液中,皮出鼓后皮堆应遮盖严实,缩短皮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

(5)碱法脱毛带有小毛而脱毛不干净

原因:硫化钠用量不足,工艺流程中硫化钠含量不符合实际烂毛的需要,或硫化钠称取时,没有按要求称取,或硫化钠含量低于要求值,或硫化钠仓库存放时间过长等。液比过大而使烂毛硫化钠浓度达不到规定值,或作用条件未满足烂毛要求,如温度太低,脱毛时间不足等。 防止方法:加入足够量的硫化钠,温度升高、转动时间增长、脱毛时间延长。

8、 复灰的目的是什么?主要针对哪些品种革的生产过程?复灰是如何操作的?

解答:复灰是脱毛裸皮在一定浓度的石灰液中进一步处理达到补充分散纤维,补充其膨胀等作用的操作。

目的:补充脱毛(烂毛)时膨胀的不足,使皮纤维获得进一步的膨胀和分散,进一步去除皮内的纤维间质和对弹性纤维的作用,为获得丰满、柔软和具有弹性的革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针对对象:服装革、手套革等软革的生产过程。

操作:投皮,调好液比及温度,加入所需灰膏及事先用充足的40℃左右的热水搅拌下完全溶解的EA,转动40min,停1h,以后每停1h,转5min至规定时间。次日结束复灰前,连续转动20~30min检查,达要求后接下工序。

1、 脱灰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脱灰(碱)是指用酸性物在一定条件下除去皮内石灰(碱)的一种操作。 目的:(1)将灰碱转变成可溶性盐而除去(包括化学结合物理填充、吸附的灰碱);

(2)消除灰碱裸皮的膨胀状态,进一步除去残存于皮胶原纤维束之间的皮蛋白及脂类物的降

解产物、毛根。部分非胶原蛋白和皮垢等影响成革性能的物质,疏通纤维间的空隙,利于后工序化工材料的渗透和作用;

(3)调节裸皮的pH值至7.5~8.5,为软化、浸酸等后工序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 在灰裸皮中石灰的主要存在方式是什么?

解答:在灰裸皮中石灰的主要存在方式是:

(1)与胶原发生化学结合(主要是离子键结合)的灰碱;

(2)沉积、附着在皮的表面、胶原纤维间的毛细管中的游离的灰碱。

3、 对脱灰剂有何要求?

解答:对脱灰剂的要求主要有:

(1)、酸性物质,能中和皮内的碱;

(2)、能与钙形成溶于水的盐而容易被水洗脱除;

(3)、脱灰剂与碱中和后形成在pH值7.5~8.5范围内具有较强缓冲性能的溶液,避免低pH下(pH

4、 简述常用的脱灰材料及其特点?

解答:

(1)、酸性盐作脱灰剂:广泛使用,作用较缓和、保险。主要有硫酸铵和氯化铵。

在生产过程中有时配合用少量的盐酸、甲酸或硫酸。硫酸铵脱灰时其用量要大,否则形成硫酸钙填充于皮内,使皮面会造成皮板硬、裂面,强度下降;氯化铵脱灰,生成盐氯化钙易除净,但氯化钙对胶原胶解作用大,将使皮蛋白过多地溶解,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使成革松面、扁薄。

(2)、有机酸及酸性有机物作脱灰剂:作用温和,皮垢除去较彻底,脱碱效果好,特别是用乳酸作脱碱剂,它具有使革粒面细腻、光滑、革身柔软,边腹部较紧密等优点。但是价格较贵,来源也不如铵盐方便。

(3)、无机酸作脱灰剂:硼酸最为理想,其酸性与有机酸差不多,作用温和平稳,成革粒面平细光滑,柔软性好,而且硼酸具有一定的漂白作用,是做浅色革较为理想的一种脱灰材料。价格较高。

(4)、有机发酵物作脱灰剂:有机发酵物是指麦麸、米糠及其他一些有机物的发酵产品。软化控制要求较高,工艺也较繁杂且极不卫生又不安全。

(5)、二氧化碳作脱灰剂:可消除传统铵盐脱灰废水中所含有的氨氮物以及氮气的排放,来源方便,对环境无害,脱灰作用较为缓和。

(6)、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作脱灰剂:比常规脱灰更彻底、均匀性更好,但是设备投资较大。

5、 脱灰过程是如何控制和检查的?

解答:(1)脱灰程度的检查:以酚酞指示剂对纤维组织最紧密的部位做切口检查,若切口无色或留有1/5~2/3红心作为脱碱的终点。(根据所加工的革品种需要而定,正鞋面革要求脱灰程度较轻,酚酞检查臀部切口,要求留1/3~1/4红心;

(2)软革,服装革要求脱透;

(3)脱灰废液pH要求7.5~8.5,适合于软化要求;

(4)脱灰后的裸皮基本上消除膨胀状态,不能保留清晰的指痕印。

6、 脱灰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解答:易出现问题:极易产生硫化氢气体。

注意事项:

(1)脱灰碱前要充分水洗,尽可能将皮内外特别是皮胶原纤维空隙中的石灰颗粒或自由碱洗去;

(2)水洗要求水量足,闷洗与流洗相结合,水洗液的pH稳定在9~9.5时作为水洗结束时的

终点,水洗升温,水温不超过45℃;

(3)脱灰时严格控制脱灰液的pH,脱灰时pH不能低于4,否则易产生表面酸肿;

(4)、需要脱灰的裸皮应尽快进行,以防止灰皮放置过久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皮中的石灰起反应,生成不溶性碳酸钙存在于皮内而影响成革品质;

(5)、脱灰液比不宜大,一般起始液比控制在0.5~1.0(尽可能偏低),以保证脱灰剂的脱灰浓度,缩短生产周期;一般氯化铵脱灰水量少些,硫酸铵脱灰水量大些

(4)、脱灰温度一般控制在25~35℃,但用氯化铵脱灰,水洗程度一般要高些,温度低些,避免氯化钙对胶原的过度胶解;

(5)、脱灰中可加入亚硫酸钠,双氧水等,避免硫化氢的产生;

(6)、可采取分次脱灰,脱灰快,效果好。

7、 酶软化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酶软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生物酶制剂处理脱灰裸皮,使裸皮成革后更加柔软,粒面更为平细,感观性及透气性等卫生性能更加良好的一种操作。其目的主要为:

(1)、除去皮内外的色素、毛根、毛根鞘、表皮、油脂、和皮垢等降解物,以及非纤维蛋白和部分胶原降解物等残存物,利于鞣剂等物质的渗透和结合,确保成革的柔软性及丰满性等性能;

(2)、削弱弹性纤维、竖毛肌、肌肉组织在皮组织结构中的作用,以保证成革的延伸性、粒面的平细性以及柔软性;

(3)、进一步分散皮胶原纤维,使成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等卫生性能;

(4)、完全消除裸皮的膨胀,为浸酸做好准备。

8、 常用的酶软化剂的种类及性能。

解答:常用的酶软化剂的种类及性能分别为:

(1)、天然物发酵物:主要包括动物排泄物、麦麸或米糠的发酵产物;

(2)、胰蛋白酶:粒面紧实,成本较高,作用过程缓慢,最佳作用pH8.0~8.5

(3)、细菌蛋白酶:粒面作用强,用于软革的软化、成本低,最佳作用pH 6.0~7.2

(4)、霉菌蛋白酶: 最佳作用pH 3.5~5.0

(5)、低温软化酶:作用时温度较低,作用时间长,作用较温和,酶投入到皮的内层作用能力较强,皮内外软化均匀性较好;

(6)、商品软化酶制剂:可能几种蛋白酶的混合物,木粉,铵盐和中性盐等。

9、 对酶软化剂通常有哪些要求?

解答:对酶软化剂的要求:

(1)、能很好地松散和去除皮垢;

(2)、能松散皮胶原结构而不损伤粒面;

(3)、能提高粒面的弹性和柔软性;

(4)、较广的pH活性范围;

(5)、高的稳定性;

(6)、高的操作安全性。

10、酶软化后的皮一般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答:酶软化后的皮一般发生的变化有:

(1)、胰蛋白酶一般作用于精氨酸和赖氨酸位,经前工序处理后蛋白质成分变性,更利于胰酶的作用;

(2)、胰酶软化可显著地除去残留的表皮,角蛋白降解产物纤维间质;

(3)、可使弹性蛋白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对肌肉组织和网状纤维也有一定的破坏;

(4)、能破坏脂肪细胞膜,使脂质从细胞中流出,然后被乳化去除;

(5)、对胶原纤维有一定的水解作用

(6)、上述作用的结果使胶原纤维的编织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松散。

11、影响酶软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答:影响酶软化的主要因素有:

(1)酶制剂的种类和活力,裸皮状态,成革的要求;

(2)温度:酶的作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实际软化温度为30~37℃,较高温度会引起皮质的损失,较高温度不利于酶的长期作用,表面软化程度大,皮心软化不足;

(3)酶浓度:酶制剂浓度越高,,渗透越快,但与表面的作用也较强;

(4)深度软化:选用弱软化剂,低温30~32℃,高浓度,长时间、适当的机械作用,先胰酶,后表面作用强的酶;

(5)中性盐:较高浓度可能减少或钝化软化作用;

(6)抑制剂:避免与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同时使用。抑制剂包括重金属盐和一些表面活性剂。

12、酶软化过程如何控制和检查?

解答:酶软化过程的控制和检查目前主要以感官鉴定为主。软化程度随不同原料皮和成品革的不同而异。一般要求的软化裸皮应该是:皮身坚牢,粒面完整,花纹清晰,洁白而细腻并且有丝绸感。用手指挤压粒面能出现长久不消的发黑的指印(软革等)。若是厚度要求较薄的服装革或手套革等加工产品,软化结束将裸皮拧成袋状,封口用力挤压有气泡冒出

13、酶软化过程中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

解答:酶软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克服方法分别为:

(1)、软化不足:成革僵硬,丰满性、柔软度差,粒面软化不足,粒面不清洁,影响染色的均匀性,粒面作用过强,皮心软化不足,不仅柔软性差,而且易导致松面。

原因:软化酶用量不足,温度太低,pH值控制不当或软化时间太短。

克服办法:增加软化酶用量,升高温度,控制好PH值,增长软化时间。

(2)、软化过度:会引起肉面过于滑溜,边肷部位开始“腐烂”,严重时粒面出现“起毛、针孔”,甚至薄皮会出现穿洞,有碎皮块出现。软化过度后,成革松软,管皱严重,强度大大降低。

原因:酶制剂用量过大,温度过高或软化时间太长。

克服办法:减少酶用量,降低温度,缩短软化时间。

(3)烫伤:提温时水温太高(>45℃)

克服办法:使提温时水温低于45℃

因此,在酶软化过程中调节温度、浓度、PH,整个过程中要勤检查,对不同的皮适当调整工艺,加强软化后水洗,提倡单一酶软剂作软化操作,若同一软化,同浴使用几种酶软剂,应事先作对比试验,以确定酶与酶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其软化效果是否大于几种酶的加和。从计算到称取,酶的用量应高度重视,反复核对,严禁误算、误用,以防造成烂皮事故。

1、 浸酸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浸酸是指将酸和中性盐(食盐)按一定比例配成溶液处理经软化后的裸皮的操作。其目的主要是:

(1)、调节裸皮的pH值,使之与铬鞣液的pH相近,防止表面过鞣,保证鞣质的顺利进行;

(2)封闭胶原的羧基,增强胶原的阳电性,减缓鞣剂分子与胶原的结合,利于鞣剂分子向

皮内渗透,防止表面过鞣;

(3)进一步松散胶原纤维,增加胶原的反应活性基,有利于增加鞣剂分子与胶原的结合;

(4)、进一步除去皮内的非纤维蛋白并使胶原产生部分脱水,增大胶原纤维间的空隙,有利鞣剂分子的渗透与结合;

(4)制止软化酶的作用,保护裸皮。

2、 浸酸中常用的材料及用量?

解答:浸酸液是由酸、盐按一定比例溶解于水形成的一种溶液。大生产浸酸液中的酸通常以硫酸为主,有机酸为辅,其盐为工业用氯化钠。硫酸及盐的用量以碱皮重作为基准,其用量以加工的革品种而定,若是轻革生产,含量在98%以上的硫酸用量多为碱皮重的0.8~1.2%;生产重革所需的硫酸量一般在1.2~1.6%;具体的称取量则以革品种、成革品质要求、裸皮的状态而定。盐的称取量依酸用量而定,其用量的基本原则是以保证裸皮不发生膨胀最低使用量,一般在5%~8%的范围。盐使用量过低,皮在浸酸过程中将发生膨胀;过高将导致酸皮过度脱水而使成革扁薄,丰满性下降;且大量的氯离子随浸酸液进入鞣液之中将降低铬鞣液的鞣革性能。

3、 影响浸酸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答:影响浸酸的因素主要有:

(1)、裸皮的状态及成革的要求对浸酸的影响:裸皮状态是指浸酸皮的种类、裸皮前处理(主要指纤维分散)的情况等。不同的原料皮其组织结构不同,相同的原料皮其部位不同则纤维的粗细及编织的紧密度、厚度等也不相同,因此裸皮对酸的吸收渗透速率等不相同。浸酸前裸皮处理的情况,是指浸酸前裸皮在准备工段各工序的处理是否达到了各处理的质量要求。成革的品质要求是指客户对裸皮加工成成革后其柔软性、坚实性、成型性以及强度等的要求。

(2)、浸酸条件的控制对浸酸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温度高,加快浸酸速度,但加速酸对皮胶原的水解作用,使皮质损失增加,将导致成革强度下降,松面的可能性增加;温度高于30℃,胶原水解作用明显。浸酸温度控制在20~25℃,气温高,加冰快,缩短浸酸时间。

2)、时间的影响:随着浸酸时间的延长,酸对皮蛋白的作用加强。在生产上凡是要达到对整张皮内外均匀浸酸的,往往采取浸酸过液的工艺路线。浸酸时间的长短,由皮的组织结构、前处理的情况、成革的要求和浸酸液的组成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3)、液比的影响:生产中轻革浸酸的液比多控制在0.8左右,重革浸酸多控制在1左右。液比的大小影响着浸酸液中酸、盐的浓度和溶液pH的高低,生产中浸酸所需的酸、盐的用量由碱皮的质量而定。液比大,酸、盐的浓度低,pH高,反之则反。液比的大小影响着浸酸的操作与控制。液比小,皮在转动中易使鼓内温度升高,皮容易打绞,产生死折而导致浸酸不均,影响成革品质;液比过小,装载过大,将影响转鼓的起动,易产生事故;液比过大,酸的浓度过低,pH过高,酸对裸皮应有的作用将削弱,无法达到浸酸的目的,同时容易产生酸肿。

4)、机械作用的影响:机械作用有助于酸和盐在皮内外均匀分布,有助于酸与盐向皮内的渗透,可缩短浸酸时间,加快生产周期。浸酸过程不恰当的机械作用对成革的质量将是有害的。不恰当的机械作用主要是指浸酸时转鼓转动时间太长,转速太快。

5)、浸酸pH:一般浸酸pH值控制在2.5~3.5,大浸酸1.5~2.0,鞋面革浸酸pH值:2.8~3.2,服装革:2.5~2.8,要求浸酸全透。

4、 浸酸是如何操作的?

解答:浸酸的操作方法为:

(1)、确定酸的用量;

(2)、先加盐转5~10分钟(6~8波美);

(3)、加甲酸等有机酸,转动30~60分钟(以10倍以上的水稀释);

(4)、加硫酸(以10倍以上的水稀释,冷却后加入),转动至全透;

(5)、浸酸皮不可水洗,以避免产生酸肿。

5、 浸酸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解答:浸酸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分别为:

(1)、酸肿:没加盐;盐量少或先加酸,后加盐;盐没溶解就加酸;酸皮遇水。

(2)、烫伤:加酸时酸未稀释或稀释后没有冷却。

解决方案:浸酸时在调好所需液比应先加盐转动5min,待盐均匀溶解并被裸皮吸收后再加入酸,或从鼓门加入盐,转鼓开始转动后,再从转轴缓慢加入酸。

加酸前,酸应事先稀释并冷却至室温,先加有机酸,再分次缓慢加入硫酸。浸酸期间应随时检查浸酸温度。严格控制酸、盐比例及液比,严防酸肿,保证浸酸时用酸量和所需酸碱值。浸酸皮严禁与清水接触,防止酸肿。

6、 什么是大浸酸和去酸?

解答:大浸酸:是对某些要求特别柔软的革或前工序胶原纤维处理不够的裸皮加大浸酸用量,延长浸酸时间的浸酸。其浸酸终点pH要求控制在2.0以下,浓硫酸用量一般为皮重1.2%以上,大浸酸一般情况下均要求浸酸过液。

去酸:用碱性较弱的物质如醋酸钠、碳酸铵、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等处理经大浸酸的裸皮,使轻革的酸裸皮pH提高到3.0左右,重革的酸裸皮pH由3左右提高到4.5左右的一种操作。去酸可达到鞣制后期的提碱要求和缩短鞣制时间,保证成革的丰满性等。

7、 准备工段中主要的机械操作有哪些?各有何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安排的?

解答:准备工段中的机械操作主要有:去肉、去毛、净面、剖层、修边、削匀等。其作用及生产过程中的安排分别为:

去肉:除去肉面的肉渣,脂类或皮下组织。主要包括手工去肉和机械去肉(去肉机),去肉机去肉通常在浸水前、浸水后或浸灰后进行。去肉要求去尽、无刀洞和撕破。

去毛:主要包括涂灰脱毛,堆置酶脱毛;毛松动后,推掉毛的操作。

剖层:使裸皮厚度均匀或把皮分成数层,一般在浸灰后或铬鞣后进行。

净面:是通过净面机或手工净面作用除去皮上的残存毛、表皮、毛囊、皮蛋白降解产物及毛根等制革无用之物的一种操作。多发生在脱毛、包灰、软化操作之后。。

削匀:削碱皮、削硝皮、削蓝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