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

说实话,如果我作为当事人,来做这些项目,我试着问自己:有没有勇气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这些困难?有没有智慧来化解潜心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有没有意志能够坚持将这条路走下去?有没有能力将前行道路上的风景一一呈现出来?有没有合作的精神让大家一起结伴而行……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的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因此,这些老师以及背后的团队,是非常伟大的,能够取得这么多成绩与开创性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在突破,他们在转型,他们在超越。

学校的课程建设,固然需要顶层设计,但是,我在想,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草根性的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论证的课程顶层设计,注定是要失败的、不成功的;没有广大草根教师的积极参与智慧付出,这样的顶层设计就成了失去了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作为学校而言,或许,给出的只是一种方向、氛围与保障,那么,剩下的就让老师们去完成吧!

一个原始森林,绝对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这里有一片森林,那里有一片灌木,前面有一片花丛,后面有一片野草,森林、灌木、花丛、野草就慢慢地集聚,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自然的力量,于是,它们就有了原始森林的雏形。其实,学校课程建设也是如此。

写到这里,我就想起,学校与课程的关系问题,课程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理论上不难回答,在实践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回应。但是,有一点我们应当值得肯定,这就是,但凡文化建设比较好的学校,一定有着好的课程在支撑着;而好的课程,其背后一定有着一大批好的教师。关于学校与

课程之间的关联,在前面的多篇博文中都有涉及。在本篇博文中,重点就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一说明。

有人曾经将课程分为五种:一是理想的课程(标准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教材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四是运作的课程(课堂教学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学生习得的课程)。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创造者。我非常欣赏的是,教师要跳出课堂看教学,要跳出教学看课程,要跳出课程看文化。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教师既是在教书,又是在育人。

这就让我想起,省常中有位CW 老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在省中刚开始工作时教授数学,没有几年,就开始教授微机。从教数学转行教微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但是他并没有消沉,反而寻找到人生新的起点。当信息学学科竞赛兴起的时候,他就带着一帮感兴趣的学生投入到竞赛的潮流中,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十多年蝉联全省第一名。省常中共有4名学生获得国际奥赛奖牌,其中他的弟子分获金、银、铜牌。在江苏,只要一谈起信息学竞赛,就不能不提到省常中,就不能不提到CW 。可以想见,一位教师开发成功的课程,对学校产生很大一种影响,对学生则可能改变其人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成就了这位教师。正所谓,教师研发课程,课程发展学生,学生成就教师。

我曾经说CW 老师是省常中精英学生的“教父”,这一点丝毫不为过分。因为,他的门下几乎囊括了省常中资质最优秀的学生群体,更为难得的是,每次学科竞赛结束,他总是自己掏钱请学生吃一顿,浓浓的师生情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升华。其实,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情况,他还非常关心学生离开学校走

向社会的情况。有一个小的细节:他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要到美国留学,他就让在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学生到机场接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是啊,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一门好课程,发展一批好学生。

在钟楼项目的评估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几位,他们分别是觅小的汤海燕老师、市实小的杨静娟老师、清实小的李明霞老师、五星实小的李豪老师等等。像市实小的杨静娟老师已经年过半百,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耕耘着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样一种执著真的是令人敬佩。认真做事,只能将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将事情做好。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的人。有个小细节:市实小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件事情,她都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事情都有文书记载。

再如,五星实小的李豪老师,是一个80后,创建了乐乐篮球社,全校的24个班级、1000名学生都加入了“乐乐篮球社”。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以“乐乐篮球社”为切入口,系统规划学校体育课程,极大地调动学生投入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他成功考取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多次担任国家级篮球比赛的执裁。

这里,我还想重点介绍一位老师,她就是觅小的汤海燕老师,创造性教育戏剧的领衔人。戏剧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个新鲜事物,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广泛开设。《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曾经说过,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或起立喝彩,而是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我找不到更好地方式能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或许,这就是戏剧课程的独特价值之所在。正如,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博士认为,

戏剧在开发一个孩子过程中至少能促进以下八种能力的发展: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情感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

汤老师在汇报中说到,创造性教育戏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成功发展的机会。做演员、做道具、建乐团、画海报……每一个孩子都接触到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找到了实现价值的岗位。玩木偶、玩手影、说相声、演哑剧、练双簧、学配音……每一个孩子都迸发出惊人的才华与智慧,得到独特的人生启示。

2012年、2013年,在觅小连续两年举办“两岸山地戏剧教育研讨活动”,使得戏剧教育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同行认同,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正在慢慢地彰显出来。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展这项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加充分与自由的发展。或许,若干年后,当学生回忆起小学时代曾参与的戏剧表演给他带来的影响时,我想,我们的课程这才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了作用。

那么,这个时候,也许有老师会问,我怎样来开发课程呢?课程开发有该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呢?开发这些课程,会不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呢?学校有没有基本的课程资源保障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是每个老师在研发课程是都必须首先遇到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问题想象的很艰难,也许就有人会打退堂鼓,但是也有人会这么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问题,我们的存在还有何价值与意义呢?是的,学校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今天,我们应该用正能量、积极性思维以及建设性意见来对待学校课程的规划问题。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套用一句话,不是生活没有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课程建设,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

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课程意识巧妙地转化为教学行为。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已然存在的静态之物,有的更像一种隐于地下、尚未开发成形的矿石或胚胎,需要师生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课程。课程更像“造山”,而不是“爬山”。

广东深圳市海滨小学李唯校长历经三年的努力,通过种种转化,造了一座课程之“山”,名为“国旗下的讲话”。课程即转化。“国西下课程”的形成和造就,经历了四次兼具隐性和显性特征的转化。第一次转化是“从讲话到课堂”化“国旗下讲话”为“国旗下课堂”;第二次转化是“从课堂到课程”,化“国旗下课堂”为“国旗下课程”。第三次转化是“从课程到文化”,化“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传统”。第四次转化是“从文化到成长”,化“学校文化”到“生命成长”。以未来的视角培养今天的孩子,因为这就意味着“交给了孩子一把适应未来的金钥匙”。

若要分析上述四次转化的逻辑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活动—教学—课程—文化—成长”是贯穿在课程建设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课程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之所在。

课程,是源于活动的,但又高于活动的,甚至是超越活动的。课程最终的落脚点以及其终结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的成长,为了每一个,服务每一个,成全每一个。课程建设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在于领导,而在于教师!

所以,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一门好课程,就能成全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