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新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把语文文本中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习惯,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分以下几步进行:

1、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晚的接送,自己生病时的细心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沟通。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致使子女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我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通过亲身体验,能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例如:最近我让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 “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小学生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从而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说在“五一”假期,我布置的一次亲情行动:每个学生都要帮父亲洗一次脚或者是帮妈妈梳一次头。假期中我走访几家学生家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位帮父亲洗脚的男同学难为情地说:“我在帮爸爸洗脚时感觉爸爸的脚真臭,现在想想妈妈帮我洗脚时还真不好意思!”一位女同学说:“我帮妈妈梳头时才发现,妈妈的头发已经不像原来那么的柔亮了,还有好多根白发了。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也明显多了,妈妈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才这样的。”这些真真切切的话语发自他们的内心,就足够了。

从以上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明白了感恩行动并不在于如何轰轰烈烈,回报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