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幸福的日子难忘的岁月

  今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生120周年的纪念日。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深深的敬意,来缅怀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世代相传,我们永远怀念毛泽东主席。   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湘剧艺人,解放后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文艺工作者,光荣的共产党员。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很多重要的演出任务我都亲自参与了。因此有幸见过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最难忘的是十多次见到毛主席,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觉得激动,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幸福的日子。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56年7月9号晚上,当时湖南省湘剧团第一次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地方戏曲巡回演出,经武汉、郑州、石家庄、保定,6月5号到达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到北京后最大愿望就是能到中南海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演出,汇报湖南古老的湘剧艺术形式。大家一直在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在我们即将告别北京演出的头一天的7月9号,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团当晚到中南海向首长作汇报演出。听到这个消息,全体同志就像烧开了的热水,顿时沸腾起来。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天下午五点吃饭,五点半上车,五点四十五到达中南海怀仁堂。所有同志都鸦雀无声、一丝不苟地认真准备着、盼望着……当时钟指向七点半的时候,怀仁堂礼堂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了!当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走进礼堂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喜悦和激动,内心里都在默默的喊着“毛主席万岁!”当时我正站在乐池中热烈鼓掌,恰好毛主席走过乐池入座。此时的距离近在咫尺,他老人家边走边向我们挥手打招呼,到第五排的正中间坐下。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看见毛主席。也是我终身难忘的天大喜事。   时光荏苒。三年后的1958年11月,党中央在湖北武昌召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湖南省委和省政府组织湘剧、祁剧和长沙花鼓戏的联合艺术团赴湖北为党的会议服务演出。这次演出中我五次荣幸地见到毛主席。分别是1958年11月29号晚、11月31号晚、12月8号晚、12月11号晚在武昌洪山宾馆为毛主席演出。12月14号晚,大会即将结束之前,上海京剧院在洪山剧院为大会工作人员慰问演出,开幕前,毛主席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下在舞台上接见阿尔及利亚政府代表团和匈牙利军事代表团。   参加八届六中全会时正是大跃进期间,为了配合会议,艺术团特别赶排了一批现代题材的节目。湘剧排的是《祝融峰上红旗飘》、《红炉之梦》,花鼓戏排的是《战鼓催春》、《父女争先》等,清一色的现代戏。演出头一晚,毛主席看了花鼓戏《父女争先》,看完后他风趣地说:“大跃进要搞,觉还是要睡的”,意即要注意宣传劳逸结合。第二天,陪同主席一起看戏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同志来招待所看望湖南艺术团的同志们,他问,除了昨晚的节目,还准备了别的吧?回答说都是宣传大跃进的现代戏。小舟同志说:“这些节目平常演出是可以的,这次是为中央会议服务,来的都是中央委员,是专门制定政策的领导人,最好能演点古装戏,让大家放松些好吧!”听了省委书记的意见,艺术团当晚派人回长沙,把传统戏的服装道具全部运到湖北。此后会议期间现代戏就没有演了。   第七次见到毛主席是1959年6月27号晚在长沙市中山路省委交际处(今湘江宾馆)为毛主席演出《生死牌》。当时正值《生死牌》拍摄舞台艺术电影的初排期间。   第八次见到毛主席是1960年3月11号在湖南省委小礼堂演出《打雁回窑》、《辕门斩子》等几个折子戏。两天后,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邀了《打雁回窑》中两个主要演员彭俐侬和杨福鹏去见主席。毛主席说:“你们的节目演得不错,表演很逼真。不过其中薛仁贵射死薛丁山一节,缺少了人情味,是不是能够修改一下。唐朝确有薛仁贵其人,是个英雄,但不在正史而是在野史。”主席学识渊博,谈古论今,对历史典故十分熟悉,所以后来就有毛主席三看《打雁回窑》而不厌的佳话。   第九次见到毛主席是1960年3月14号晚在湖南省委小礼堂演出《尉迟访袍》、《拦马》、《断桥》等几个折子戏。   这期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1960年3月份,湖南省湘剧院原定在衡阳江东岸文化宫演出十天。我们演出所用之服装、道具,演职人员的背包行李刚刚运到衡阳,正准备开包时,突然剧院吴院长接到紧急电话。然后吴院长非常高兴地对大伙说:“好消息,家里来客人了,省委要我们马上返回长沙演出。”就这样,我们上午十点钟才到达衡阳,十一点多又乘火车赶回长沙。下车后谁也没有回家就直接上了省委派来接我们的汽车,送到省委接待处。第二天就在省委小礼堂为毛主席演出。   第十次见到毛主席是1961年4月,在湖南省军区礼堂为主席演出《追鱼记》。   第十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62年3月8号在省委接待处九所小礼堂为毛主席举办的舞会和湘剧清唱。清唱中有一段非常特殊的唱段,那就是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这首特具影响力的佳作,吸引了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先生的目光。他琢磨用湘剧最有特色的高腔来演唱此诗词,并邀我一起为此曲设计音乐。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此曲的创作。六十年代初用高腔演唱毛主席诗词在湖南戏曲史上还是首创。1962年3月8号在省委接待处九所的小礼堂,毛主席饶有兴趣的亲聆徐绍清先生演唱此曲。演唱后徐老示意我一起走到主席身边听取意见。主席很高兴,对徐绍清先生赞许道:“谢谢你为我的小作而高唱。”还是一口熟悉的乡音,亲切、随和。我的感觉毛主席不是以领袖的身份,而是以普通的词作者平易近人的态度说的这个话。我作为此曲的司鼓者,站在徐老旁边,主席的讲话自然听得十分清晰。这次为毛主席清唱,比1956年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见到主席的距离更近了,就在身旁。   第十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62年6月16号晚在省委接待处九所参与为毛主席举办的舞会和湘剧清唱。舞会中毛主席问彭俐侬:“今晚怎么没有看见小左?”彭俐侬说:“小左感冒了,不方便来陪主席。”当时湖南省湘剧院有两个姓左的女演员,毛主席分别称其为大、小左,大的叫左伯翼,小点的叫左大玢。   毛主席不仅喜欢湘剧艺术,对部分湘剧演员也非常熟悉。有些熟悉的演员连乳名都能叫得出,如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主席知道她的乳名叫三伢子,刘春泉除艺名六岁红外,主席还晓得她乳名叫春伢子。伟大领袖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一样,既亲切又随和,这充分体现了主席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主席喜欢湘剧艺术,自然是乡音乡情之缘。他对家乡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戏剧亦特别喜爱。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人。   毛主席虽然离开我们三十余年了,但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仍然清晰,仍然伟大。因为毛泽东思想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他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匠思奇构,他的人格魅力,超群智慧和深邃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