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凤山中心小学 宋秀梅

教案背导:《长征》全诗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诗反映的时代背景距学生生活很远,为了使学生能够切身地溶入课文的氛围中,我努力拓展信息空间,打通学生对现有信息的交通通道,充分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动性,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我强调对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情境的设计,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运用新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提高教案的科学化水平,使其成为先进科学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的操作方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感悟,彻底的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主题。此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包括利用学生体会意境的视频播放,充分体现情境教学。学生研究是学生动手动心动脑,探求知识的内在结构与发生发展规律,记忆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本课内容,我采用体验性研究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使学生体验到强渡大渡河之悲壮,而后让学生在充分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带着感情各人读、齐读,在情感上一步一步的升华,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题: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第二首诗《七律· 长征》 教材分析

《长征》全诗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虽只有五十六个字,却用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了一起,这首诗记录的时空内涵虽只有一年的跨度,却有着世界历史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第一句是全篇的纲领,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第二句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

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第三句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第四句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学方法:“搜·诵·讲·说·写”五步教学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长征的“难”,从而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3、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搜集到的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交流。讲一讲长征的时间、一些重要的战斗、小故事等,对长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大体的了解。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听,想想诗歌是围绕那句话诗写的。(学生回答后

板书:长征难、只等闲)

2、理解“长征的远”。结合身边“矿区到石家庄的路途”来体会。

三、品读诗词,理解意思,体会长征的难及诗歌情感。

1、理解“万水千山”, 请同学说自己查阅的资料,同学们了解到长征经过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山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初步感知“难”。

2、看视频,体会长征的难。(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那些事让你觉得长征困难重重,学生各抒己见。)

A小组合作并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读一读,画一画,结合重点词句互相谈谈你的感受。(师巡回指导)

B 集体交流,按学生说的句子逐一理解并朗读诗句。

如: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结合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五岭、细浪、乌蒙、泥丸来理解红军的大气,进而指导情感诵读。

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学生讲故事和让学生回顾视频的方法来感受巧渡金沙江与强渡大渡河的难。);

C体会战胜岷山雪后的胜利与喜悦。

4、回顾全诗长征中的五幅长征途,总结红军精神并板书(完成板书)

四、学生齐诵全诗,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生读完后,启发学生现在你肯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叔叔说,请大家畅所欲言吧,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五、作业。

1、把你心中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化作优美的语句写在采蜜集上吧。

2、背诵全诗,并有感情的背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长征》这首诗歌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诗,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让我们领略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再好也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瑕疵。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一、诗歌诵读指导比较到位

诗歌的学习“三分悟七分读”,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多种方式读诗歌: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文本的含义。朗读应该说是我的强项,平时的教学我都很注意学生的朗读指导,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

入我设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能在我的提示下感情朗读。

二、网络资料的应用为学生理解诗句奠定了基础。如,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长征中的困难、危险极大;学生互相交流资料更深刻的了解了长征路线的远等等。

三、巧妙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一共四句,较难理解的是二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理解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想象两处大山不同的气势,用绘画的方法让学生来亲自感悟;而在讲第三句时,我出示了“金沙江”的图片,让学生理解金沙江的情况,又讲解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对“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意思一目了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我给学生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电影剪辑,学生就不难读出惊险悲壮。

三、学会了“等待”

这节课是借班上课,学生不是我的,对于学生的情况我一点也不了解。这节课上,学生的热情被我调动起来,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错这节课上我提问到了一个口齿不伶俐的学生。这个学生本来口齿不清,再加上紧张“岷山”一词,就是读不准。我走到他的旁边,边告诉他不要紧张,边看着他的口型教他发音。一遍又一遍,耽误了有三四分钟,其他同学在偷笑,但我还是耐心地教那个学生。我们平时总是说“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这并不是一个动作,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心态,是教师的一种平等的心态。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一视同仁,对差生甚至更关注,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进步的表现。

不足:时间把握不好,由于没有想到课上会提问到一个说话不伶俐的同学,耽误了不少时间,以至于拖堂5分钟。我想,以后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应该留有机动时间来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就不会出现拖堂现象。

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在经验中吸取精华,在理论中积极探究,争取有更高层次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