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

于洪波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前 言

1997年姜春云副总理在陕北考察后,写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

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江泽民总书记阅后批示: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全球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温度升高0.3-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臭氧层破坏: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南极

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黑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1988年,全世界有1200种动植物濒临灭绝。

2000年地球上10%-15%的动植物(50万种-100万种)已消失。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酸雨蔓延: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

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

森林锐减:全球森林减少50%以上,8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30%

的森林变成农用地。

土地荒漠化:全球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大气污染:工业废气、能源消耗(包括汽车尾气)、核爆炸等。

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随着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

严重,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严重匮乏。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生活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海洋污染:污水、废渣、废油和各种化学物质源源不断流入大海,发达国家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造

成空气污染、病菌滋生、有害物资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生态环境的状况

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一、水资源短缺;二、森林资源不足;三、荒漠化日趋严重;四、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五、生物多样性减少;六、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破坏每年给西部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间

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恢复费用要比此数据高出数倍。

(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数据)

一、水资源状况

全球水资源海洋占96.56%;冰川、积雪占1.74%;地下水占

1.69%;永冻层占0.022%;湖泊占0.013%;土壤水占0.002%;大气水占0.0002%;江河水占0.00002%。

我国淡水资源28124万亿m3,在世界153个国家中排121位;地

下水资源8288万亿m3;河川径流量27000万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11000亿m3;目前已利用的5600亿m3;人均占有淡水资源2322m3,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09位;亩均占有水资源1900m3,只有世界平均的4/5,按153个国家统计排121位。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包括台湾)人口占总人口54%,水资源占

82.3%,耕地占36.3%。

北方及西北地区人口占总人口46%,水资源占17.7%,耕地占

63.7%。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0%,水资源占5%,耕地占37%。人均水量322m3/年,只有全国人均水量的11.7%,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国家肯尼亚(720m3/人/年)、阿曼(540m3/人/年)以色列(382m3 /人/年)还低,略高于沙特阿拉伯(254m3 /人/年)。

我国缺水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668个建制城市中约有400个

属缺水城市,其中110个属严重缺水城市,日缺水约1600多万m3 ,年缺水60多亿m3 ;联合国已把上海列为全球饮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沈阳日供水量仅238 万m3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6L,日缺水高达49万m3 ;西北地区农村约5000万人,6300万牲畜饮水困难,其中甘肃黄土高原属缺水特别严重地区;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报告认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黄河水量减少,断流严重。据《黄河志》记载,黄河花园口在1761

年(清乾隆26年)的流量为32000m3/s,1958年7月17日实测为22300m3/s,1997年7月17日实测为200m3/s,8月6日实测为500m3/s。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旱季断流已成规律性的;从1972

年到1998年的26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5年黄河断流

首次超过100天,从河南封丘县的夹江滩,到山东东营垦利县的入海口,断流长度达500km;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断流长度达700km;1998年我国南方长江、东北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灾,而位居中间的黄河仍断流136天;1999年从1月2日就出现断流,成为断流时间最早的年份。1991~1996年黄河断流造成工业损失累计达120亿元 。

甘肃缺水日趋严重。甘肃注入黄河的水量由1949年的285亿m3

到1996年锐减为187亿m3。20世纪70年代祁连山年出山地表水总量80多亿m3,90年代出山地表水总量不到70m3;疏勒河径流量减少

4.5 m3/s;黑河径流量减少5.6 m3s;石羊河径流量减少8.5 m3/s;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不合理的用水,使得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每年以0.5~1m的速度下降 。黑河下游为弱水,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草场荒漠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额济纳旗已成了我国沙尘暴天气粉尘的重要源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陆地

面积的1/3;我国约有200万km2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2.5%;

甘肃中部地区18个县属受干旱严重影响的地区;自14世纪以来

每百年发生大旱12~15次;1950年前百年发生大旱71次,1950-2000年发生大旱30次,最高记录持续无降水时间达190天;2001年部分地区5~9月持续无降水最高达136天。

由于干旱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青海湖面积减少近1/2,新疆塔里

木湖萎缩200km2 。

二、森林状况

森林的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

农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等。

世界森林: 人类文明初期森林面积76亿hm2,19世纪中期56

亿hm2,20世纪末锐减到34.4亿hm2。 全球森林减少约50%,剩下的森林中,8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3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 仅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减少9400万hm2 ,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

2.4%(森林自然增长与植树造林5200 hm2 ,森林砍伐面积高达14600hm2 );科学家断言:森林面积减少10%,物种将减少50%。假如森林消失,90%的生物将灭绝,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

我国森林状况:全国森林面积15894.1万hm2;森林覆被率为

16.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5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流域

5.85%,海河流域8.14%,淮河流域8.30%)森林蓄积112.7亿m3;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m3的1/8;人均林地仅0.128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的1/5。

——(据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世界森林覆被率为27%;人均林地为0.6hm2;我国明显低于世界

水平,黄河流域尤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50多年我国消耗森林资源100亿m3,相当于我国现有资源蓄积的88.73%。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7亿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三北”地区人工林面积

3.31亿亩,按造林面积计算,保存率仅28.6%。过去50年,森林覆

被率从8.6%上升到16.55%,增加了8个百分点,每年增加0.16个百分点。“九五”末自然保护区909处,面积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26%。

历史上森林状况: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全国森林覆被率49%。黄土高原西周时期森林覆被率53%;南北朝时期为40%; 清朝初期26%;建国初期8%;目前仅剩6.1%(有资料统计仅为3%)。

甘肃森林状况:全省林业用地727.03万hm2 (为全国第15位);

有林地 194.86万hm2(第19位);疏林地0.10万hm2;灌木林地 171.80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924.62万m2(第14位);森林覆被率

9.37%(第24位);有林地覆被4.80%;灌木林地覆被4.20%;四旁植树0.30%。

森林分布不均且毁林严重:甘南、陇南、天水三地(州、市)土

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9%,而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1.4 % ;黄土高原和河西地区地域辽阔,天然森林却很少,森林覆被率很低,黄土高原3%左右,酒泉仅为0.6%,嘉峪关为0.1%;1958年以后的20年间,全省共毁林30万hm2,仅子午岭林区毁林15万hm2 。

三、荒漠化问题

历史上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湖泊:汉武帝时期,内蒙额济纳旗的

古居延海为著名内陆湖,面积为726 km2,元末战争人工使弱水改道,致使居延湖干涸。新形成的天鹅湖、京斯图淖尔湖,目前两湖面积和在一起15 km2 ;罗布泊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绿洲,1900年时尚有老虎、

熊、鹿、羚羊等动物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面积为5006 km2 ,是我国第三大湖,60-70年代塔里木河、孔雀河等进行截流和灌溉用水加剧,1972年罗布泊湖干涸;现在生物灭绝,一片死寂;新疆准格尔盆地的艾比湖50年前有23条河流注入,面积1200 km2 ,目前缩为530 km2 ,近700 km2的湖底成为盐漠,成为中国西部巨大的沙尘暴策源地;湖北20世纪50年代有天然湖泊1052个,现在仅存83个;云南20世纪50年代面积5 km2以上的湖泊48个,目前面积1 km2以上的湖泊不足10个。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主要分布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3个省(市、自治区),占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的近8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km2,各类盐渍化土地23.3万km2,其他21.4km2;重度荒漠化占39.3%,中度占24.4%,轻度占36.3%;在风沙线上1400万hm2农田受荒漠化危害;全国有1500km铁路、3万km公路、5万km灌渠受风沙严重危害;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460km2 (有资料认为3634km2)的速度在扩展。

全国沙漠、沙漠化土地及风沙地总面积168.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 4832.17万hm2;戈壁面积 7107.30万hm2;风蚀残丘面积 319.76万hm2;沙漠化土地面积 4342.21万hm2;风沙化土地面积 540.33万hm2。

全国除上海和台湾省外,其他29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趋向;新疆土地166万km2,沙漠、荒原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40%,绿洲仅10万km2 ;半湿润气候带的河南东北部、河北唐山、北京和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周围等出现荒漠化土地2350万亩;我国拥有的6594 hm2的湿地中,有40%受到中等或严重威胁,甚至完全丧失湿地的功能。

甘肃全省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28.3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2.3% ( 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兰州、白银、甘南、临夏、定西、庆阳等11个地(州、市),38个县(区)) 。

沙质荒漠化土地14.3万km2;水蚀荒漠化土地12.6万km2;其他

1.4万km2;全省风沙线1600km,风沙口846处,威胁村庄619个;全省因流沙埋压和风沙危害严重而弃耕的农田300万亩;1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草场存在着沙漠化威胁;全省700多km的铁路、2800km的公路受风沙侵袭与沙埋;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亿多元,间接经济损失16 - 46亿元。

甘肃省沙尘暴发生发展状况

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省境沙尘暴罕见;20世纪50年代每年发生强沙尘暴4次;60年代7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1次;90年代超过20多次;1993年5月5日,席卷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南部和宁夏西北部的强沙尘暴,造成48人死亡或失踪,153人重伤600多亩农田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沙尘暴影响到江苏、上海、杭州,波及到日本、韩国。

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1.4亿hm2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3;可利用草场的90%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等退化程度以上的1.3亿hm2,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在递增;草原生产能力显著下降,产草量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50%以上;单位面积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面积的产值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荷兰的1/50;草地破坏是导致沙尘暴加剧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成因乱砍滥伐,过度樵采林木占31.8%;过度开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8.3%;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占0.7%。

古浪“八步沙”原先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不到100年的时间,变成了5200多亩的茫茫沙地。民勤县中渠乡小坎村,20世纪50年代有人口200多,耕地1200多亩,现在仅剩20多人,40多亩耕地。

四、水土流失问题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6.9%。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流失泥沙600亿吨的1/12),流失养分4000万吨;我国8大湖泊的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33%,损失库容12亿m3;水输入3.43万亿m3, 支出2.95万亿m3 (入海、出境), 损失86%。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24.5万km2,占区域面积的78%;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占整个黄河

输沙量的90%; 在世界九大河流中,黄河输沙量位居第一,河水泥

沙含量为37.5kg/m3。大量的泥沙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以每年10cm的速

度淤积抬高,使得黄河成为悬河,黄河河道高出两岸3~10m,河南

新乡河床高出市区达20m,开封河床高出市区为13m。每年水土流失

带走的N、P、K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的生产量,损失

价值约24亿元。

甘肃水土流失面积 37.9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3.49%。甘肃

黄土高原面积 11.3万hm2;水土流失面积 10.17万hm2;占全区域总

面积的 90.24 %;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 59.29%;平均向黄河输沙

5.18亿吨;占全省流失泥沙的 90%;占输入黄河总输沙量的 32% 。

据考证,战国至东汉,陇东黄土高原的几个大塬相互连接,陕北

至陇东有“沃野千里”之说;隋唐时期的董志塬东西宽度32km,如

今已减为18km,最窄处仅0.5km,1300年时间,仅董志塬面积就减

少了588km2;黄土高原平均年侵蚀强度为4mm,造成土地自然肥力下

降,N、P、K大量流失。

五、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

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

基因,它们与生存 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

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自然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生物多样性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983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IUCN数据库资料显示,全

世界濒危植物14120种,其中:已灭绝的 326种;濒危的 2172种;

渐危的 2357种;稀有的 4606种;IUCN1986年数字显示濒危植物已

增加1.61万种;

世界物种保护联盟2000年9月28日公布“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

单”,地球上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其

中包括1/4的哺乳类、1/8的鸟类、1/4的爬行类、1/5的两栖类和

近1/3的鱼类。物种消失速度为每天一种,而且一个物种的消失常会

导致10-30个生物种的生存危机。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灭绝速率

为平均每世纪约90余种脊椎动物、每27年一种高等植物灭绝。据美

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估计,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3百年间,全球

灭绝的鸟兽有75种,平均每4年灭绝一种,而进入20世纪以来灭绝

的速度激增为一年一种。有科学家指出,我们正面临物种第六次灭绝

时期。全球1/3哺乳动物、20%的淡水鱼、9%的树种濒临灭绝,50%

的珊瑚礁退化;近二千年来灭绝的200种鸟兽中,由于人类捕杀所造

成灭绝的占灭绝总数的3/4,在自然演化过程逐渐消失的的仅占1/4。

有研究指出,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已为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脊椎动物共有6374种,

占世界总数的13.9%,居世界第八位,在北半球居第一位。其中:兽

类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8%;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

爬行类376种,两栖类284种,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

拥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第三位。其中裸

子植物250种,占世界29.4%,居首位。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中所列的640种

世界性濒危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总数的1/4。属于脊椎动物

的种类数量列于附录Ⅰ的是79种,列为附录Ⅱ的39种。

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犀牛、

麋鹿、白臀叶猴等。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的灭绝只有几十年

的时间。野牦牛、野马、黄羊等也已从它们的栖息地上绝迹。有专家

预测,在本世纪,亚洲象、华南虎、长臂猿、双峰骆驼、黑颈鹤、河

豚等珍贵动物将从中国大陆上消失。各种观赏鸟类,如画眉、相思鸟、

太阳鸟、鹩哥等在个别地区被大量捕捉。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并导致与之关

联的40000多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2001年全国共查处非法盗猎、经营、倒卖、走私野生动物等各类

案件16000多起。

甘肃分布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动物有114种,其中:

一级保护的29种;二级保护的85种;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白唇

鹿、野骆驼、扭角羚、鹰科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

4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保护的16种;三级保护的29

种。

高鼻羚羊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新疆灭绝;我国现有大熊猫500

只;现存野生东北虎12-16只(全世界415-476只,主要在俄罗斯),

建国后的35年,我国有303只东北虎遭到捕杀(有资料认为1977年

以前的30年我国有3000头虎被捕杀),传统医药对虎骨的利用是导

致老虎濒危的主要原因;野生华南虎30-80头;2001年朱鹮种群数

量155只(1981年仅存7只);野生白鳍豚不足100头(1986年考察

为300头);野生扬子鳄的种群数量为145条,为20世纪80年代的

8.6%;1990年开始每年被捕杀的藏羚羊约为20000头。

六、环境污染问题

水质污染

70年代全国日排污量3000~4000万吨,1980年日排污量达7500

万吨,目前(1999年)日排污量已超过一亿 万吨,这些污水约80%

未经处理而排入江河水域。

我国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有13个城市的河 段水质

污染严重。78%的城市河段水质超过5类标 准,50%以上城市地下

水遭到污染。

黄河为例:在青海龙羊峡上游是水质一类,到龙羊峡成了二类,

到刘家峡为三类,到兰州属四类,出了兰州就变成五类水质了。

黄河水质状况:1、2 类水(可饮用水)占监测段的 13.8%;3 类

水(农业用水)占监测段的 3.4%;4 类(轻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44.8%;5 类水(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10.3%;劣5类水(严重

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27.6%;干流悬浮物浓度最高达4851mg/L,

水体污染严重。

新、甘、青、宁、内69城市调查:1 类水0;2 类水10个,占 14.5%;

3 类水22个,占 31.9%;4、5 类水37个,占 53.6%。

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煤炭为主,占76%,水电只占5%,从而使

中国在世界排放CO2中名列前茅。(1950年中国排第六位);1997年

资料,我国烟尘排放量2346万吨,62%的城市大气中CO2日平均浓

度超过三级标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诸大城市的大气总

悬浮微粒年平均浓度超过WHO卫生标准的3-5倍,SO2平均浓度超过

13倍,均属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调查指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个城市,中国占了8个;由于SO2的大量排放,20世纪80年代末

已形成西南、南昌中心、福建和山东四个酸雨区,90年代进一步加

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南方柳州、重庆、南昌以及华东

地区酸雨频率已超过90%;兰州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全

国47个重点城市中大气污染位居第二。据观测,2001年全市降尘量

28.75t/月/km2;城市四区(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当年降尘

量为3.92万t;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为0.81mg/m3,远远超过国家三

级标准(0.3mg/m3)。

其他生态灾害

水灾:1998年长江洪水,伤亡2000多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

千亿元。

火灾: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过火面积101万hm2,大于一个

葡萄牙、相当于1/3的意大利、十五个半新加坡,烧毁70万hm2森林,

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

病虫鼠害危害:2001年全国草原鼠害、虫害危害面积7200万hm2,

其中鼠害严重危害面积2730万hm2,虫害严重危害面积hm1467万hm2,

仅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现有外来入侵杂草107种,外来虫害32种,

外来病菌23种,每年对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明显

危害的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大米草、水

葫芦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松材线虫,如今为害面积

8万hm2,累计致死树木3500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

济损失高达250亿元。80年代从美国传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9

年在山西爆发,造成油松大面积死亡。

环境退化的原因

巨大的人口重负:如此庞大的人口群,给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

经济负担能力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态环境的破

坏。

甘肃人口发展状况

秦(公元前221-206年)70万;西汉(公元前206-23年)179

万;三国(公元220-280年)40万;唐、天宝(公元741-745年)

104万;宋、崇宁(公元1102-1106年)94万;明、万历六年(公元

1579年)180万;顺治(公元1644年)100万;明末、清初(公元

1644年)500万;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 1540万;建国初(公元1949年)968万;目前(1999年统计年鉴)

2519万 ;2000余年间,甘肃的人口增长了36倍多,建国50年人口

增长2.6倍。

资源并不丰富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人均国土0.96hm2,只是世界人均值的

31.6%;耕地1.23亿hm2,人均耕地0.1hm2,为世界人均值的2.3%;淡

水资源人均占有2750m3/年,为世界人均值的5.5%;森林面积人均

0.12hm2,为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蓄积量人均9.5m3,为世界人均值

的3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滥砍滥伐森林、滥开垦农田、滥放牧、滥挖中草药、沙生植被、

滥用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唤起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搞好现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落实长

远的环境保护规划、增强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

力度。

生态环境建设的展望

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础建设。

力争2010年森林覆被率由现在的16.55%提高到19.4%.国家将用10年的时间,投入7000亿资金建设国家生态工程,工程涉及全国97%的县。

甘肃环境状况极为严酷,应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机遇和挑战共存。各级领导、有识之士,提出好项目,拿出好规划,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搞好甘肃的生态环境建设,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林业科研热点问题

建立稳定、高效生态系统,减少“绿色荒漠”;森林效益与价值评估,引进“绿量”概念;建立“碳库”,修复大气层空洞;防止和减少生物入侵,保证生态安全;重视乡土树种的繁育与应用。

林科所工作建议: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系统;效益监测;群落结构的优化;优良乡土树种繁育与造林;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和

繁育;林业科技开发;优质苗木的繁育;绿化树种的繁育(包括珍稀濒危树种);城市绿化工程的承包;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包括菌类)。

结束语

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

———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