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并呈现上升趋势。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和尊重生命尤显重要且迫切。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爱惜生命教育与生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培养生命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内容 实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它包括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关注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且被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的角度来看,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即在生活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如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其二,从批判教育过度工具理性化的角度来看,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归依。其三,从轻视生命的事实角度来看,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近年来,校园暴力、迫害动物等屡有发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2002年,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2005年复旦大学一名三年级研究生在半年时间内从网友处领养了近20只小猫,对这些小猫先残害再抛弃,其虐猫行为引起校友愤怒。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更为典型。如此类似的现象在部分高校都出现过,并呈上升趋势。   这些个案虽然不足以反映学生对待生命的普遍态度,但它至少说明了目前大学生生命现实中的某些问题。他们不能理性地、成熟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面对着极少数大学生种种生命危机,我们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抉择?是他们一时情绪冲昏了头脑,还是生活本身对他们有什么不公,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及他人生命的轻视?各种可靠的研究表明,有自杀现象的大学生一般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心理问题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自杀及虐待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分析一个人自杀及虐待生命的原因很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没有坚定的信念,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可以这么说,大学生轻视及虐待生命悲剧的发生与我们一直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即在引导大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做得很不够有相当大的关系。多年来,我们传统的人生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准则等方面来阐述的,试图通过这些抽象的理论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个崇高的大我境界,让大学生通过崇高的人生理念成长为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生观的教育内容多是宣传不畏强暴、见义勇为,而缺少避险技术、自救知识的宣传,鼓励人们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人们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上来认识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培养的人乃是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的工业流程之中,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产品。教育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本体的关注和尊重,很少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生负责,使学生体会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悟不到生命的意义,体味不到生命的纯美,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更不珍重自己的生命,甚至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2003年4月8日,湖北省召开“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2005年“感动中国”第一人、荣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爱心大使”称号的洪战辉在北大作了以“受助、自助助人、助己――当代大学生自主自强、创造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精彩演讲。2006年5月19日“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在北京拉开序幕。这说明珍惜生命的教育正开始以多种形式走入大学校园、走近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教育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一步重视,展开了一些探讨。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校园里还没有创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课程,没有占到足够的地位,因此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爱惜生命教育   1.关爱生命   关爱生命,首先要珍视生命的宝贵性。生命的宝贵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是短暂的。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稍纵即逝。其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的次数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其三,生命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可能在几天内被疾病夺走,一场灾难可以在几秒钟内吞噬成千上万的生命,其四,生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替代。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脱离生命本体的存在和延续过程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无疑是荒谬的。生命的宝贵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另一方面就是敬畏生命。生命教育必须使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权力性和神圣性,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的态度。从根本上说,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力。生命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存在和延续。人类必须敬畏生命,懂得其他生命的意志,善待他人的生命、一切自然的生命。   2.欣赏生命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引导大学生以青春和智慧去捕捉趣味、培养情趣。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不仅要求大学生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大学生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我们要让大学生通过艺术来完善人生,做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此外,要引导大学生追求精神超越,创造美好人生。生命教育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关注与追寻是通过培养精神丰富、精神超越的个体来实现的。所以,教育关涉美好生活,重要的是培养追寻美好生活的人,就是在教育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养成人之为人的德性品质。这种德性品质能够保证个人在现实中追寻美好生活。   3.尊重生命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通过生命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到底是尊重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关注生命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对其潜能的尊重、对其自我的尊重。这种尊重能唤醒学生自我存在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有助于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且色彩斑斓。   (二)生命挫折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轻视生命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生命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1.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初涉社会,对“失败”比较敏感,往往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大学生应该树立“失败”的正确观念,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不断努力,才能有机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大学生应学会从失败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不断努力中,进一步地接近成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一方面,应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个人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能泰然处之。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如正确进行挫折归隐、增强挫折容忍力、学会心理调控等。引导大学生对事物理解、宽容,提高他们承担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和打击的能力,学会用理智去调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与社会融合,努力创造幸福人生。   2.死亡教育   死亡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话题。死亡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介绍死亡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死亡的过程及不可抗拒性,了解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并使其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在中国传统中,人们避讳死亡方面的话题,人们一谈到死亡总是闪烁其词,对死亡知识的无知从而导致对生活及生命的错误态度。这一点从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案例的上升中就可以看到,他们一遇到学业、感情、生活等方面难以化解的问题时,就随意终结自己的生命认为一了百了,殊不知这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了多大的伤痛。大学生只有学会面对生命、面对死亡,知道幸福的源泉、生命的价值及死亡的意义,而后才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否则,很难真正服务于他人、社会。只有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应该侧重于理性层面的思考。引导大学生广泛获得死亡方面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知识,理性地思考死亡在生命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死亡的价值所在,从而正确对待死亡,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科学的死亡观,不恐惧死亡,不在恐惧中折磨自己,也不无谓地死亡。同时,死亡要光荣、有尊严,要死得其所。任意地处置自己的生命,是轻贱生命行为,是没有意义的。   3.责任教育   责任,从宏观方面来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道德上的责任;另一个是法律上的责任。所谓道德上的责任,就是一种良知。承担责任,我是快乐的;帮助别人,我是愉悦的;伤害别人,我是内疚的。从具体方面来说,责任既有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又有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国家、社会、家庭花费巨大代价培养和造就的大学生,他们理应为社会作出贡献、回报社会。自虐、校园暴力是极端的狭隘和自私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负责的行为。高校应加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使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还应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坐标,激发生命的热情,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人生,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命教育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讲授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意识到随意处置生命是轻视生命、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尊严的行为,从中学会珍爱一切生命。其二,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并占有足够的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共同发展。   (二)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我们可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这种体验式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的一些偶然事件,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让大学生从中获取直接的感受外,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其主要途径包括:1.组织大学生到动植物园等地参观,让大学生真正领略到生命之奇、动物之趣和自然之美,培养大学生的博爱情感。2.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等,使其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让大学生敬畏生命,更加珍惜生命。3.组织大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使其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和利用“艺术人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名人面对面”、“千手观音”、残奥会等社会资源,或邀请劫后余生的典型人物,进行生命价值和审美教育;组织大学生到法院、监狱参观,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学会尊重生命。4.在大学生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节假日从事一些公益活动,如走访孤儿院或敬老院,引导大学生用爱心、友善去关爱别人,真诚地帮助困难弱势群体,让他们在社会公众的赞扬声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培养生命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生命教育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还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而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否则生命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生命教育研究的前提条件。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可借鉴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的较为成功的其他地方的经验,同时结合各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这些使教师能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在进行师资培训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来进行,因为生命融合了多种情感因素,它是丰富多彩的,它是一个以人格塑造人格、心灵蕴育心灵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由此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有成功的体验和创造的幸福,教学活动所闪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光芒,更重要的是还应有人格的魅力。只有这样,生命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荣.试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10.   [2]张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追溯和前瞻[J].青年研究,2008,(1):83-85.   [3]江丽娜.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22.   [4]杨雪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2007,(2):57-59.   [5]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2):14-17.   [6]刘利,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11):106-108.   [7]陈丹军,杜国兵.生命教育四探[J].班主任,2003,(8):17-18.   [8]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市属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RKA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