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学案.2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学案

一、【中国古代史导学纲要】

中国古代史起自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结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就其发展阶段特征而言,大致可划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史按大专题体例分为三大部分

(1)政治史: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史: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 二、计算历史年代及历史时间表述方法的要点总结 1. 中国古代史教材叙述历史时间的阶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会阶段的时间,都使用“距今××万年”、 “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 (2 )从夏朝建立到“国人暴动”这一阶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纪”的提法, 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说法,因这时的中国历史尚无确切纪年。

(3 )从 “周召共和”到西汉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年”的说法。因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 务必在年代数据前冠以“公元前”三字。

(4 )教材从“公元9年王莽称帝”开始,以后的历史时间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样,而是直书年代数据。如唐朝建立于618年。 王莽称帝虽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岭,但“公元8 年”是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公元后的时间。

(5)西汉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的一个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2、历史时间的计算与对换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历史时间, 计算时间差直接用“减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国运动(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 个月,故谓 “坚持战斗14年”。如果月差小于半年,则舍去不提。如“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称“十年内乱”。

(2)如果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 则以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减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过后就是公元后1年,中间无“公元0年”的时界。

(3)民国纪元与公元纪年 的时间对换。若将民国年对换为公元年,则是“1911年+民国年”;若将公元年对换为民国年,则为“公元年 -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减,因1912年已经是民国元年了。 (4)切莫将距今约4000多年的黄帝与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建立误解为相距近2000 年。 因公元前后相加, 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3、世纪、年代及阶段的划分

1

(1)世纪。一般是100年为一个世纪,只有公元前1 世纪和公元后1世纪分别为99年。因无“公元0年”, 因此,从公元1年到99年为1世纪,而公元100年则为2世纪的开始。

(2)年代。一般是10 年为一个年代。如:1870—1879年为19世纪70年代。但每个世纪的最初20年,不称“××年代”而称“××世纪初”,如1905年同盟会建立,可说“建立于20世纪初”,不能说“建立于20世纪10年代”。

(3)一个世纪内的阶段划分。一种是二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亦称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种是三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纪为例;1800—1829年为早期;1830—1869年为中期;1870—1899年为晚期 。 (4)两个世纪之交的特殊称谓。一般把上一世纪的最后20年到下个世纪的最初20年称为“××世纪末×× 世纪初”。由于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于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20世纪的最初10年,故习惯上把1890—1909年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4、.中国历史教材涉及的几种纪年法

(1)天干地支纪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说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说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纪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

(2帝王纪年: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元年 、康熙年间等。 中国以年号纪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但中学历史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用年号纪年的时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即184年”。 (3民国纪年。1912年孙中山宣布“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是民国元年(1年),1913年是民国2年,以此类推民国38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法是:1912+38-1=1949。

(4公元纪年。①受基督教影响产生。②教材上的历史时间,多采用公元纪年, 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采用公元纪年法。

【探究思考】近代中国纪年法的不断变化说明了什么?

近代中国纪年方法经历了“天干地支纪年、帝王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趋势、融入世界的趋势,同时我们也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历史的途径与分类 1、了解历史的途径

古迹、出土文物、教科书、史书记载、博物馆、图书馆等。 2、历史史料分类:

按获取途径分:第一手资料:遗址、文物等;第二手资料:史书、传说等 按载体分:文字类:史书等;音像类:电影录音等:实物类:遗址、文物等。 可信度最强的是:第一手资料。 【巩固与练习】

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古代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之治”,“贞观”是指哪个皇帝的年号?“开元盛世”中“开元”时期的诗人,你最熟悉的是哪位?(写出一个即可) (2)、古代还以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甲午”年,这一年有一位民族英雄留芳后世,请写出他的英雄事迹。用天干地支纪年表示事件的,请你再举一例,并说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

(3)、公元纪年法是近代以来国际通用的,它是受哪种宗教影响产生的?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4)、从秦始皇统一到宣统退位,帝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多少年?

(5)、国民党统治时期采用民国纪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发生在民国多少年?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

【专题概述】: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杰出的政治家等基本内容。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全面掌握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以其活动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是否符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为基本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

【专题知识和网络要点】

1、王朝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政治制度

(1)禅让制 (2)王位世袭制 (3)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

①形成:战国——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

②建立:秦朝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③巩固:西汉——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④完善:隋唐——隋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科举制完备起来。

⑤加强:北宋——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⑥发展:元朝——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⑦顶峰:明清——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采取八股取士;削藩。清:设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大兴文字狱。

3、清明治世

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清——康乾盛世。 【要点总结】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歌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相对立; 隋唐五代和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巩固与练习】 (1)、图示法表示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商→

(2) 古代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 ; 隋唐时期: ;

明清时期: ;

(3)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 、 、 。

(4) 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 、 、 、 、 、 、 。 (5) 几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 。

(6).从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看,下列哪一组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组?( )

A.西周、东周B.西汉、东汉C.西晋、东晋D.南宋、北宋

(7)古代史发展进程中,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出现作出贡献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乾隆帝 (8)下列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统一国家的建立 ②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③经济在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①②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许多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广西共有9位状元。6位出自桂林,因此桂林获得了“状元城”的美誉。假如你是《科技文化报》的记者,准备写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请你谈谈完成下列文章主题的三个设想。 (1)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呢?

(2)请你在文章中简单介绍科举制度在隋、唐、明三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3)结合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请你简要谈谈科举制度的利弊。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

一、 专题导入

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才逐渐落伍。

今天我们倡导学习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开放促进发展。从这个角度学习:丝绸之路、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外关系知识要点归类:中外交往既有和平交流也有暴力冲突 1、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

2、隋唐:我国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有往来。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 唐朝玄奘在太宗时去天竺研究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3、元: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4、明: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带去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这一时期反侵略斗争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

5、清:抗击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雅克萨之战。 三、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1、唐朝: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宋朝:印刷术外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3、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四、古代对外关系要点练习: 1、西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

第一次:公元前 第二次:公元前

3

5、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存在时间很长得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1)西域都护:设立时间:意义: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2)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 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①条件:张骞通西域,为 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各(3)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剔除其糟粕。 国的管辖,有效地保护了商旅的往来。 五、对接中考. ②路线:长安往西—— ——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③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图示解析】 2、唐朝:(1)“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如 。

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2)鉴真东渡——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至第六次才成功。主要任

务是讲授 。他精心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唐风洋溢奈良城)

图1 (3)玄奘西游—— 贞观初年,玄奘前往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 》。 (1)图1中①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填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

3、明朝:(1)郑和下西洋—— 派遣。 【史料赏析】 ①目的: 。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②概况:从 年—— 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 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材料二 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

沿岸和 东海岸。

无。” --------摘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③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2)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夷”各指什么? ④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2)戚继光抗倭 (3)据材料,概括唐朝、清朝统治者各自推行什么政策?分析各自政策的最主要影响。 ①明代,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 经常骚扰我国 地区,沿海居民称其“ ”。 ②领导抗倭的民族英雄: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③过程:1561 九战九捷,荡平境内的倭寇,随后开赴 、 ,到1565年,东南沿

【图片分析】

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④评价: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4、清朝: (1)郑成功收复台湾: 年郑成功收复被 占领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 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 (“开辟荆榛逐荷夷”)

(2)雅克萨反击战:在 帝时,清政府于1685年和1686年与 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尼布楚条约: 年中俄在 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

条约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还规定两国

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作用: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4)外交政策: (含义:清政府严格限制 ) ①原因:根本原因——的自然经济。

外部原因——西方殖民者向 扩张势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②评价:积极作用是对 起过一定的防御作用。消极影响是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

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之一。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特点:

西汉、唐朝:积极主动 明朝:开放→ 清朝:闭关锁国 六、专题启示:(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强盛; ,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4

图2 图3 (4)图2和图3反映明朝中外关系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5)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图3中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历史感悟】

(6)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对外关系这个角度谈谈体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