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季风书园|明亮的对话11本主题书情

对话同时包含着倾诉与聆听,长久静默的思想仿佛等待被引燃的导火索,当碰撞的花火在深沉的背景下跃动闪烁,那一幕绚烂足以照彻沉闷闭塞的精神与生活。本期主题书单选择以对话和访谈为题材,意在通过思想家和作家们或激辩或深沉的谈话,激活我们对自身、他者与世界的重新理解,分享那些深邃灵魂的天才光芒。

1.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带有天才神秘性的哲学家日常生活的一面,以及他将生活与哲学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是研究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与生活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本书作者鲍斯玛忠实记录了处于生命最后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在康乃尔大学、斯密斯学院(马萨诸塞州)以及牛津大学的交往和谈话。维特根斯坦一贯的清晰、敏锐、激烈、热忱,在这份言行录中无不得以呈现。

鲍斯玛坦言:我不认为我对任何其他人有过类似的感受。毫无疑问,我怕他,同时我也明白,我的工作的所有希望都拜他所赐。他的话语让我视若至宝,现在一如既往。重要的是,是他拿走了我因自身平庸而来的那种慵懒的舒适。没有任何人让我欠债如许,没有任何人让我谛听如斯,没有任何人让我害怕若此,没有任何人让我如此相形见绌。我没有目睹也没有听闻任何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2.策兰与海德格尔.一场悬而未决的对话(1951-1970)

本书探讨了被誉为1945年以后欧洲最重要的诗人保罗·策兰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联系以及未完成的对话。本书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策兰在阅读海德格尔时留下的读书笔记,海德格尔对策兰"Meridian"演讲的书面回应等等。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策兰思想发展中的批判层面,对策兰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洞见。

稍带枯燥感的书名无法掩藏阅读过程中的由衷愉悦,虽然书里有大量的德语词汇,偶尔直接引用的哲学书籍片断,但这并未影响整本书丰富而有趣的信息量。策兰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海德格尔是尼采之后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同时策兰又是二战集中营中幸存的犹太人,而海德格尔在二战时加入过纳粹党。这些显而易见的巨大的差异,却没有阻止两位伟大的人在思想领域的交流,也没有阻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数次真正的见面。

3.未完的对话

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15年的讨论,包括了两人的通信、谈话录音,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为了回应波兰女学者持续的、尖锐的和十分深刻的提问,伯林对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索的方式将激励其他人继续展开这未完的对话。以赛亚·伯林是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4.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

萨义德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

5.与爱德华·萨义德谈话录

爱德华·萨义德与塔里克·阿里的这些谈话,发生在1994年6月他的河滨公寓里,大概是他与癌症抗争失败的十年之前。谈话中,萨义德回顾了他自己的背井离乡、参政、投身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以及他对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学与音乐的挚爱,处处体现了他的渊博知识和我们这个时代他所亲身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

6.论历史

在共同打造两部具有挑战性的新纪录片——《国境之南》和即将在娱乐时间电视网上映的《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的时候,制片人奥利佛·斯通与作家和制片人塔里克·阿里,就政治历史题材,进行了一场深入有力的会话。

他们的对话,揭开了一些被遗忘了的,或者是被刻意掩盖了的美国历史片断,包括美国干涉俄国革命、镇压世界产业工人风起云涌的激进运动、亨利·华莱士在民主党内部遭到边缘化,以及目前美国对巴基斯坦政治事务的干预。

斯通和阿里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和大众文化最有深刻见解的观察家,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题材是禁区,也没有什么正统学说不可挑战。

7.明亮的对话

这是一本为青年读者学习公共说理而写的启蒙读物,它是由一篇“论文”(前言)和18篇各自独立的“随笔”组成的。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8.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

本书是记者李宗陶在《南方人物周刊》上发表的人物采访合集,她所进行的人物报道尝试,在开拓这一报道领域的广度及深度之外,因为内容的独特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某种公共性。她在努力开掘热点人物多侧面内容的同时,也会努力将那些值得关注的非热点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作为一种提醒,呈现给广大读者。这本书中所集体呈现出来的,还包括对36位中外学人、思想家、文艺家的精神层面的再认识。

访谈对象包括王元化、余英时、许倬云、陈家琪、何怀宏、朱维铮、冯象、宇文所安、丁学良、张立宪、贺友直、阿城、木心、刘索拉、姜文、陈丹青等知名人士。

9.博尔赫斯谈话录

1976年,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10.卡夫卡谈话录

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卡夫卡作为“相当富有的父母的唯一的儿子”和公司法律处处长,一辈子生活在威压当中,其父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性格专横如暴君,对唯一幸存的长子卡夫卡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大学时甚至逼其放弃酷爱的文学专业,改修法律,影响笼罩其一生。“富二代”的身不由己和小职员生涯的万般无奈,令表面的卡夫卡之下顽强生长着一个文学的卡夫卡。

本书谈话的时间跨度长达两年,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11.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12.唯一的母语

本书是一本跨国诗人的访谈录,诗人们来自不同的文明,成熟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兄弟一般的理解。作者力图表达,在这个世界,诗人也许还能卓然独立,让自身的传统和世界以一种截然不同于全球化的面目重新恢复联系。访谈对象包括阿多尼斯、赫伯特、弗拉迪米尔·米库舍维奇、阿莱士·施泰格尔、高桥睦郎等世界范围内的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