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平等的痛苦]读书报告

不平等到底带来了多少痛苦

------《不平等的痛苦》读书报告

这篇读书报告,笔者选择的是英国人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的著作《The Spirit Level—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译版是2011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的,由安鹏翻译的《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本文分三个部分,因此也分三个章节进行,首先先介绍本书的大致内容,然后针对这本书的本身的内容提出一些笔者较为关注的问题,最后结合一下相关实例,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 不平等的痛苦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本书的原版出版时间为2010年3月,由英国的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出版,可以说是对当今正在发展着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写照与回顾,在日益全球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却在拉大的当今社会,这可以说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书中所使用的数据,是作者在结合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从近半个世纪的相关研究和文献中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从二战发展至今,在时间刻度上,数据也具有较高的效度,而所涉及的地域在国家层面上以发达国家的数据为主,以超级大国美国内部各州的情况进行辅助对比说明,作者也为自己这样的地域选择做出了自己的说明,从而也是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指向范围。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曾经在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经济史,而现在是诺丁汉大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他接受过流行病学的训练,领导了关于社会因素人们健康的作用的国际研究,而另一作者凯特•皮克特(Kate Pickett)是约克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基金科学家。两位作者都具有流行病领域的相关背景,这也就不难理解本书在序言中所提到的,本书观点与内容的研究,是在进行研究“决定健康问题的社会因素”(1P)收到的启发而进行的。

本书的初版书名的副题为“Why More Equal Societies Almost Always Do Better”,

而当前第二版的副题为“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直译就是从“为什么更公平的社会总是做的更好”到“为什么公平对每个人都更好”,这不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概括,也可以体现出一种更积极的姿态,这体现出本书所主要想探讨和表达的观点:公平对社会上的每个阶层都很重要,而不仅仅是社会底层的人群。

本书先说明了本书所主要想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不平等”。

首先,本书阐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物质生产能力匮乏的社会,总体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经济发展,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此时会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缓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此时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与人们的幸福感、社会健康之间具有极其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然而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在不断得被削弱,以至于同样程度的经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及社会健康的提升就已经近乎水平了,由此,作者提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那些真正的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而“相对贫困”,则正如本书第二章的开头所援引的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的一段话所描述的:“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所选用的数据以当今世界中等和发达国家为主,在作者的观点中,这些地区的社会问题,已经由往常我们习惯性认为的“贫困”导致的,演变为“不平等”所导致。

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不平等,与不平等直接相关的,则是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也就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这些社会问题的指数也会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本文作者选取了九个具有这样“社会梯度”的问题,分别是: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监禁与惩罚;社会迁移。各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在相关问题上评估的指数和相关统计特征,作者选取的是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和标准以及相关学者进行的统计,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则以国家收入排名最高的前25%的人群的总收入与国家排名收入最低的25%的人群的总收入进行比较得到的,以期能够统一标准,使对比有意义。最后作者发现,虽然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平均人均收入排在国际前列,但美国的社会不平

等程度也最高,因此美国在上述九个问题上的表现,在与其他中等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中,往往处于最低位置,而社会平等程度较高的,例如书中提到的日本、瑞士,即使在绝对水平同一条线上,同一个社会问题上的表现,日本和瑞士也总是优于美国的。另一个方面,当一个国家的不平等程度较高,在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上,往往都表现得不好,同时,例如心理健康、暴力、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一个国家平等程度的提高,处于社会各不同阶级的人都会从中受益,而不仅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

当然,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也给出了解决上述不平等问题的答案和出路,在方法上,借鉴日本等一些较为平等的国家的经验,以及历史上一些特殊时期某些国家短暂出现的较为平等的状况(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等),认为现如今可操作的通向更平等的国家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利用税收和福利,将收入从富人手上再分配到穷人手上;另一种方式是在没有进行任何重新分配前就实现总的市场收入差距的缩小。作者认为在国际间平等的问题上,主要体现在“未来一代的政治很可能主要是努力防止全球变暖失控”,作者围绕如何控制碳排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控制消费主义缩小收入差距,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不平等与痛苦之间的关系

首先,笔者认为安鹏先生将本书的副题译为“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是有失偏颇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本书所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学,而且统计学从来不能进行“因果判断”,只能进行“证伪”,因果关系来自于理论假设,而利用统计资料和方法进行“证伪”,而全书的主要方法和内容也不是实验法,而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与阐释,所以书的副题笔者个人觉得还是原作者的“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更贴切一些,而且“收入差距”不等于“不平等”,虽然本书用的主要指标是收入,但严格来说,社会距离偏大、社会地位差距过大才是本书想讨论的主体。

另一方面,本书所采用的论据和数据,均来自于在上述九个具有社会梯度的问题在各个具有不同平等程度国家之间,以及美国内部各个州之间的表现进行对比,本书的根据这些数据所绘出的图标均显示出,在相关问题上,随着不平等程

度的加深,相关问题的表现也呈现出同样的走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只能表明两者可能存在“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关系有多密切,这也是需要讨论的。统计学中有一个概念是“简单积矩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的,笔者认为作者应该进行这样的解释说明,既然不是“不平等”这一个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应该客观的去探寻“不平等”在这一组“原因”元素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跟其他元素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书在探讨相关问题时,只有“收入差距”这一种元素,仿佛是在暗示社会发展的差异、历史文化因素都不存在,虽然最后这些因素都放在单独的一章进行解释,但解释得有些粗糙,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作者的臆断。例如,当作者在讨论不平等为什么会使人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时这样说:“…..虽然我们不了解任何证实不平等状况与暴力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但我们欢迎大家去城市中的贫困区域,随便侮辱几个人试试。”笔者认为,这样的说辞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在不贫困的区域,随便侮辱几个人的结果是否与在贫困地区随便侮辱人的结果一样?不同场合下是否会有偏差?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群是否也会不一样?那些决定使用暴力的人的情绪来源是否主要来自于“不平等”?这些都是需要去进行证实的问题。

从本书论证的方式和论据的使用来看,本书更倾向于是一种导向性的、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报告,而非一种严谨的学术成果,抑或说作者还有相关的研究来对本书的观点进行补充,如果有的话,笔者认为应该在书中标明出来。

当然,本书也探讨了“不平等”是怎样起作用的,有两种起作用的方法,第一种是因为在不平等的环境中,收入低下意味着社会地位低下,也带了较差的物质生活环境,从而影响人的幸福感和少年儿童的发展,使得贫困循环;第二种是因为不平等所带来的歧视以及紧张的气氛会对人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从而使人发生变化,这是不平等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带来的影响。对于第一种情况,笔者认为还是称之为“贫困”更为合适,所以作者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两种经济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举国绝对贫困的情况下,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人的平均寿命短、暴力频发、青少年早孕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率也是挺高的,因此放在“不平等”的语境下来讨论“绝对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第二种这种更倾向于心理因素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在其书中第

十四章的开头引用就概括了:“礼物带来朋友,朋友带来礼物”,作者在这一章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带给人的好处,说详细些,作者就是希望那些处于“高位”的人能够放下为了维护自己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歧视”行为,而处于“低位”的人在面对“高位”的人的时候能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说通俗些,大家要一起“交朋友”,这样对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的人来说都有好处。笔者认为这种解决方式太不现实了。书中在讨论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时候说到,越不平等的社会,人的社区生活越少、社会关系越淡薄,而这种情况在社会底层当中更为常见。笔者想说这究竟是大工业社会城市化的过程将传统宗教社区以及血缘关系为联接的农村取代后产生的结果,还是因为社会不平等产生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之间关系淡薄,似乎反而不如农村村民之间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处于贫困地区跟没有朋友的相关度究竟有多密切,笔者认为这也是需要详细说明的,但书中却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在涉及到青少年怀孕问题,那些少年母亲,究竟是因为“绝对贫困”而导致的心理发育不健全、生活环境易受侵犯,还是因为不平等受到了歧视从而促使她早孕,作者干脆在这方面的原因上草草带过,因此讨论青少年怀孕问题的第九章成为了全书最短的章节,笔者到现在还想不明白,不平等相对于“贫困”所特有的“歧视”心理,是如何促使少年母亲决定生下孩子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书只是表明了“不平等”与上述社会问题之间有相关性,这个相关性值得重视,但是具体如何相关,相关程度如何,作者的解释和讨论较为匮乏。

三、“平等”就一定能带来快乐么?

全书的主题就是围绕“不平等”所产生的“代价”来进行的,也就是本书所详细探讨的那九个具有社会梯度的问题,但是不平等只有这些不良的“代价”么?

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由竞争必然带来垄断,社会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自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纵观历史,正是这种野蛮的资本主义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现代文明,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物质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我们更孤独了,朋友更少,情绪越来越焦躁,亚健康和社会暴力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交通更加便利,能够用来

消费的物质材料与精神材料也越来越多样,谁都不能否认这产生的社会福利只惠及到了社会顶层的人士,即使是最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依旧促使这个国家在不断得去探索,去发展,这显然不是“平等”所能够带来的。另一方面,“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历史上我们是吃过“绝对平等”的亏的,这种“平等”必然会降低效率,带来懒惰,我们没有了被歧视的顾虑,然而人性的弱点正如不平等带来的“歧视”是消散不去的那样,也把我们带入了较慢的发展道路上去,所以我们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在通往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早期阶段,我们也为了社会的总体发展,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来积累我们的物质财富,这是我们的必经阶段。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得“公平”的程度不至于伤害了创造的积极性,而“不平等”的程度又不至于加剧那些由于“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心理不平衡而导致的社会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平衡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探讨和追寻的答案,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作者所提出的建议以及想要探讨的问题的范畴指向,笔者认为更倾向于是在向那些“有钱人”国家的一种提议,从解决分配不公平的角度来解决宏观的社会问题,并且作者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也说明了这一点。对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讲,还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吧。

另一方面,国内的不平等带来的是类似于作者说上述问题,而国际间的不平等,带来的就是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平等能够带来和平,百利而无一害,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国际间的平等该如何实现,本书的作者则直接跳过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而且纵观历史,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从人类历史上看,似乎谈论“平等”是一种妄想,但国际间的“平等”是我们,也是全世界人民,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