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可能性]评课

《可能性》评课

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整节课紧紧结合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板块清晰明了,知识层次具有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课堂中,渗透着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

《可能性》是国标版第三册的内容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猜测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是确定的。通过大量的猜测、实验、探索与验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初步尝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整节课中吴老师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线,通过抛硬币猜正反面、摸卡片、根据信息判断口袋、设计放卡片、摸扑克牌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情境体验、实践体验、拓展体验、生活体验”四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吸引大家的亮点:

1、精彩的导入。

导入部分先通过让小朋友们猜硬币正反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游戏很简单,却将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内容都包含在其中了。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趣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吴老师创设了多个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

⑴教师利用儿童具有争强好胜的这一天性,用男、女两队比赛摸卡片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活课堂,比赛的胜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测揣摩、大胆探索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可能”、“一定”、“不可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自己就说出来了,显得很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⑵在教学活动二的时候,教师先后出示了三个口袋。每次出示后展示其中的卡片然后提问: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说?这就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次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三让学生摸口袋中的卡片,再根据自己摸到的情况结合提供的信息选择口袋,说明为什么,这又增加了难度,需要学生逆向思维进行考虑。同时也为下面的根据要求来放卡片做了很好的铺垫。

⑶教师设计了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小朋友放卡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有序而具体的操作中,亲身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伙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拓展的深化。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利用“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等生活中的例子,以及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说一句生活中的话,如“我一定能长大”等,使学生明白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与自由表达等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小缺陷。例如对“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的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在活动二中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说”时学生没有准确地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来描述看到的情况。就这点我认为可以将说说生活中的例子提前,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二,并提醒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来描述看到的情况,学生可能会回答得比较好。

另外教师提的一些总结性问题可能问的太宽泛或者答案太过开放,所以学生的回答并不能达到老师的预设效果。比如在装卡片活动中老师问:“袋子里应该怎样装?”老师是想学生能用简练的话说出只要装什么样的卡片就可以了。但学生却说的是可以装什么。老师是否可以将问题提出的更加小一些,比如问:“装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或许孩子回答起来更简单明确一些。

还有在做扑克牌练习4张8任意抽一张会怎样时,有一个学生说到可能是红色,可能是黑色。教师当时是直接说我们这里就看数字。其实这是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要抓住。可以在先肯定的基础上再问,一定会是什么呢?学生会找出一定会是8。而且扑克牌的练习与前面的活动有些重复。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听课体会,如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