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前几天整理书柜,翻出了翟向东同志的《拾叶集》。这是1997年春节我们夫妻去人民日报社宿舍向他拜年时,他赠送给我俩的。   翟向东1919年出生在黄河之滨的山东省平阴县。他的祖上曾是清光绪年间的翰林,所以人称翟家为“翰林院”。因官声好,翟氏业绩被记录在了北京国子监的碑文和平阴县志上。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阅后还曾给予很高的赞誉。翟向东原名“咸利”,取凡事皆吉利之意。可他崇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和执著精神,所以发表作品时,他就启用了“何涛”、“黄河”等笔名,到了1942年,他索性改用了“翟向东”。   “七・七事变”后,翟向东参加了八路军,除了打仗行军就是做编辑工作,并发表了大量诗歌、通讯和散文作品。解放后,翟向东担任了《河北日报》总编辑、社长和省委宣传部长等职,既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又是一位新闻宣传界的领导。可他从来没有“官”架,而是以平民的视角推出了一系列颂扬老百姓的系列报道。耿长锁、王国藩等这些普通农民,就是通过他领导的《河北日报》而名扬全国的。翟向东更是通过报道普通百姓的典范和生活与劳动人民保持着骨肉深情。他总爱到全省各地走走,无论走到哪儿,他的身边都会围满了工人、农民、技术员和编辑、记者、作家等,一波未走,一波又来,大家视他为朋友、知己、亲人。对于翟向东来说,有众多朋友,是他生命的动力。   翟向东朋友多,人也很乐观。纵然在“文革”这样一个非正常时期,他遭受的折磨可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但他仍然坚持说:“人生就像一条长河,不管有什么曲折和险阻,总是按照自己的大方向前进的,这是真理。”他是这样说的,而且在行动上实践着自己的“理论”。   1971年,他“下放”到当时很荒凉的塞外承德任职,借主管文教工作之“便”,大力推进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将“割据”这里的20多个“要害”部门“清”出了皇家园林。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岁月里,翟向东的举措无疑“太岁头上动土”,他被罗织上“复古”、“维护封建帝王那一套”的“罪名”,受到严厉批判,停止工作一年多。但当他看到整饰一新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游人如织时,对自己“如意湖边谋复古,馨槌峰上话中兴”很得意,自豪地写道:“山庄山水美山城,八载情浇爱恋凝。”   1979年,翟向东调入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辑,其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他仍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执著,履痕踏遍祖国东西南北中,他以沛然充盈的情怀游祖山,拜狼牙山,过伶仃洋,登泰山,泛舟白洋淀,走访深圳和珠海,以睿智的思索和深入的观察,挥洒自如地把时代风云,历史的变迁,人民的心声,以及他自己的感悟,统统融汇到了字里行间,让人听到了时代的足音。散文集《拾叶集》32万字,数十篇诗、文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他是位不老的老人。   令人叹息的是,这位如长河奔腾不息般的老人,却在2002年3月16日因心脏病突发而走了,享年83岁。他的一生真的和他的名字一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但我们知道,他归入的是大海,精神将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