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

今义:委任 6。域

【课内四基达标】

古义:界限,限制

一、墨子 翟 战国 鲁 墨家 非攻 今义:地域

7。是

二、bān yǐng yú fù yù

参考答案

gǔ 三、(1)出发 动身 (2)允许,敬辞 (3)

停止 (4)引见 (5)这样 (6)用、拿 (7)入侵 (8)杀尽

四、(1)拒 抵挡 防御 (2)御 抵挡 (3)屈 折服 (4)悦 高兴

五、(1)宋国有什么罪呢? (2)您有什么见教呢? (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4)

为什么不停止(进攻楚国)呢? (5)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轻取宋国。 (6)

即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六、(一)1.墨子用道理折服公输盘

2.智、仁、忠、强;排比、反复 6.义不杀少而杀众 自相矛盾 帮楚攻宋

(二)1.舍文轩、窃敝舆等 2.必为有窃疾矣 3.对比 4.地大物博 “敝舆”“短褐”“糠

糟” 5.患窃疾者 6.比喻说理(类比)

一、 古今异义

1。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

它的成员。

5。委

古义:放弃

古义:这是

今义:判断动词

二、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拂同“弼”,辅弼

二、 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代词,他

(2)助词,的

(3)动词,到

(1)表并列,并且

(2)表修饰,着、地

(3)表转折,却、但是

(1)从

(2)给

(3)在

(1)凭

(2)用来

(二)实词

(1)国防

(2)国家

(1)不顺

(2)同“弼”,辅弼

四、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

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五、1.寡助之至,天下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C

4.A 5.C

答案:

一、1.× 2.× 3.√ 4.√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1.①城墙 ②护城河 ③泛指武器装备 ④放弃 ⑤离开 ⑥这 2.排比 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⑴ 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

⑵ 于: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⑶ 是: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五、“必先苦其心志”,到“曾益其所不能”。 六、1.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家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要战就一定会胜利。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断语。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列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中心论点。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儒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通向;从前。

⑵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 辩通辨;辨别。 ⑷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同时占有 ⑵ 假使,假如 ⑶ 天性、天良 ⑷ 贤遗失、丢掉 ⑸ 祸患、突难 ⑹ 助词

⑺ 用脚践踏

⑻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 苟且偷生 ⑽ 停止

⑾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⑿ 有什么益处 ⒀ 侍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⑷ 而: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C)【此题答案建议大家询问老师】

7、(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和(C) 9、(B)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二、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