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稿件: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式

这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还不发达的古代,实物货币的形式五花八门,重要的外来商品和本地易于转让的财产充当了货币。

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适宜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来充当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就是面对不断增长的进入交换的商品来说,货币的数量却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因此在生产力急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却往往由于货币的短缺而难以销售,引发萧条。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

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信用货币可以直接兑现或部分有条件兑现金属货币,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发行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遭到破坏,于是各国政府在30年代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一】 实物货币阶段

背景:在我国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而贝因为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大小适中,便于携带、计数等特点,其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

能。 小知识——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 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 个的贝为“一朋”。贝币形态贝币是一种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贝币等。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

【二】 金属货币阶段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 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 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

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艴、釿、东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三】代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商品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商品货币的货币。由于金属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代用贷币也称为足值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这种货币与金属商品货币相比具有一定的优点。首先,百科全书免去了铸造费用。代用货币是用纸张作为材料制成的货币,它当然也会发生一定的费用,但相对于铸造金属货币所需费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次,避免了日常的磨损,以及铸币在流通中可能遭受的有意熔擦、磨削等损失。金属商品货币在日常流通过程总会发

生一定的磨损,这种磨损构成社会资源的净损失。代用货币产生后,金属商品货币不进入流通,而是由其代表物---纸制的代用货币进入流通,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稀缺资源的日常磨损。更为重要的是,金属商品货币中的铸币产生之后,一些人利用铸币面值常常与其实际价值并不相符的特点,将重量、成色十足的铸币进行剪削、切割和熔擦后再推入流通,为自己谋取暴利。这种行为造成货币流通体系混乱,而代用货币则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后,与金属商品货币相比,代用货币更易于携带、运送。正因为如此,英国在16世纪就产生了代用货币。最初这些代用货币是由伦敦的金匠业发行的,作为保管凭证或借据,承认其相当于一定数量的金币或银币的债权,持有人提出要求即可以收回相应数量的金币或银币。代用货币的随时可兑换性使得其迅速成为一种与铸币一样被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美国在1900---1933年间的代用货币则采取了黄金券的形式。这种代用货币代表对金币的法定债权,其持有者有权要求美国财政部将其兑现为金币。当然代用货币与足值货币相比也有缺点,如果代用货币没有显著的特性,就容易被伪造,并且易于被烧毁。

交子

产生背景: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900年来,“交子”诞生地始终是个谜。

专家考证,“交子”最早是以私下流通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又称“私交子”。著名经济史专家、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馆长刘方健介绍说,北宋初年,成都一带商业十分发达,通货紧张,铁钱却流通不畅,于是当地16家富户开始私下印制一种可以取代钱币、用楮树皮造的券,后来被称作“交子”。当地政府最初想取缔这种“新货币”,但是这种“新货币”在经济流通中作用却十分明显,于是决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这两种“交子”的诞生地却一直没人发现。 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

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

交子的用途:

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交子的影响: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金融业在世界上的贡献。

宝钞

产生背景:

清政府在咸丰三年(1843年)的二月和九月上谕户部,正式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这两张钞票,一为官票,亦称银票,一为大清宝钞。发行时尽管政府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在使用时,即政府各种支出和税收中搭收一半银票,但因为各地不认真执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间低价收购充抵关税,使钞票迅速贬值成为政府累赘,到了同治元年就停用了。

用途:

由于清末围剿太平军使军费支出浩繁,而黄河连年决堤而不得不大兴水利,财政窘迫,发行宝钞来弥补财政赤字。

影响:

对于后世纸币发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具有借鉴意义。

【四】信用货币阶段 产生背景: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的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