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杜甫诗二首]学案

  【课文背景】

  764年春,杜甫携家人由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市)前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听闻好友严武再次任职成都尹,遂重回成都。六月,被严武荐举为节度使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时间,杜甫就厌倦了幕府生活。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人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大历元年)至夔州,杜甫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帮助,经营四十亩柑橘园,又租种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作,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此时,杜甫进入诗歌创作的巅峰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著名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等就作于此时。

  大历元年,杜甫作七律组诗《秋兴八首》,熔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与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咏怀古迹五首》亦作于此年,“咏怀古迹”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咏怀・其三》抒写昭君的“怨恨”,寄寓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及爱国情怀。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ú) 塞上(sài) 活塞(sāi)

  塞责(sè) 系舟(xì) 系鞋带(jì) 砧板(zhēn)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沟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悟(xǐng) 转载(zǎi) 载客(zài) 论语(lún)

  2. 辨形

  “夔州”的“夔”,中间由“止”“自”“巳”三个部首组成。

  “塞上”的“塞”,是土字底,不是木字底(寨)。

  “催刀尽”的“催”,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摧)。

  “环�”的“�”,是斜玉旁,不是单人旁(佩)。

  “朔漠”的“朔”,没有三点水,不能写成“溯”。

  3.释义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去:离开。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略识。

  春风面:王昭君的美貌。

  环�: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大意

  《秋兴・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衰败、伤残,巫山和巫峡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一丛一丛的菊花又一次开放,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那一叶孤零零的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飘零在外,但我的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明妃(王昭君)生长的香溪村。明妃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大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墓冢对着茫茫的黄昏。汉元帝只凭着画工作的画像约略认识昭君的面容,而昭君只有在死后魂灵才徒然乘着月亮在夜间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 了解结构

  《秋兴・其一》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节令,接着就首联中的“气萧森”展开对悲壮景象的描摹,然后由描景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最后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秋事,回到景物。全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纽带,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其三》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入手,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全诗抒写昭君的“怨恨”,写她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这只是表层,深层含意在于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3. 掌握手法

  《秋兴・其一》情与景和谐密洽,融汇无间。粗略看来,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情与景始终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写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地表现出“兼天涌”“接地阴”的景观特征,又暗示着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的政治形势,流露出诗人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的复杂心绪。颈联抒写思乡之情,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不然;苍凉的暮色秋声,能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即景寄怀,使景物具有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咏怀古迹・其三》借古讽今,怀古伤己。这是杜甫根据昭君村所作的咏史诗,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①在七言律诗中塑造昭君形象。叙事诗便于塑造人物的形象,杜甫《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是动人而隽永的人物形象;律诗主要用于抒情,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不一样,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②在昭君形象中寄托诗人情怀。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三) 重点研习

  1. 《秋兴・其一》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的悲秋之作,但含意较一般的悲秋诗远为深厚。为什么?

  【明确】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秋兴・其一》不但悲自然之秋,而且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想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对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互相对偶,文气流荡,笔墨练达,炉火纯青。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咏怀古迹・其三》以“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么雄伟的气象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而奇伟的女子。生长在这里的王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诗人要还她的本来面貌,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一改“窈窕红颜”的传统形象,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画面的底色不应该阴柔、秀丽,而应该阳刚、伟岸,雄伟的起句恰恰是甚为和谐的。

  4. “借怀古以咏己怀”是《咏怀古迹》的共同主题,《咏怀古迹》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又是如何超越这一点的?

  【明确】本诗表面上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然而,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洛阳对他来说,仍然可望不可即。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昭君因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域,最后客死他乡;杜甫却因疏救房�,直言进谏,遭到昏君贬斥,以致终老江湖。二人的遭遇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借题发挥,咏以寄慨。明人王嗣�《杜臆》说得好,“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一语道出诗人的旨意。全诗始终从形象落笔,未及议论,却写得情真意切,身世之感,家国之思,尽在诗中。但是诗作主旨不仅仅限于抒发一己之怀。他将所关注的对象赋予了历史的恒常性,挖掘出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共同现象,所以说“千载琵琶”。无论是对怀才不遇的同情还是对能够识才、用才的向往,都表明了他对理想人才事关治乱兴衰的重要性的关注,与对有才而难以所用的悲剧性的慨叹。

  【课后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ǔ) 系舟(xì) 系球鞋带(jì)

  B. 转载(zài) 载客(zǎi) 营寨(zài) 活塞(sāi) 敷衍塞责(sè)

  C.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砧板(zhēn) 三省乎已(xǐng)

  D. 上溯(sù) 朔风(shuò) 论语(lùn) 青冢(zhǒng) 以邻为壑(hè)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枫叶 山塞 玉树临风 负荆请罪

  B. 凋零 荒冢 巫山云雨 礼上往来

  C. 省俭 敬佩 秋风萧瑟 载歌载舞

  D. 摧促 追溯 满面春风 惊心动魄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玉露:秋天的霜露。 /萧森:萧瑟阴森。

  B. 故园:故居。 /急暮砧:急促的捣衣声。

  C.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紫台:紫宫,宫廷。

  D. 朔漠:北方的沙漠。 /环�: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6题。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群山万壑赴荆门,

  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长明妃尚有村。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一去紫台连朔漠,

  塞上风云接地阴。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丛菊两开他日泪, 画图省识春风面,

  孤舟一系故园心。 环�空归夜月魂。

  寒衣处处催刀尺, 千载琵琶作胡语,

  白帝城高急暮砧。 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秋兴・其一》结尾与《咏怀古迹・其三》开篇是怎样运用想象手法写景状物的?这样处理各有什么好处?

  5. “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与“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字,都运用了双关手法,请作具体解说。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分别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首联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 前两联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9. 宋人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方面的意思,请作具体解说。

  参考答案

  1. C(A.胸脯pú;B.转载zǎi,载客zài;D.论语lún)

  2. C(A.山寨;B.礼尚往来;D.催促)

  3. B(故园,诗中指长安)

  4. 《秋兴・其一》结尾运用神奇的想象,描写冬日即将来临时人们加紧赶制寒衣的砧杵声。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边的白帝山上,夔州在重庆市北部,两地相距三四公里。诗人身在夔州,纵然晚风再烈,也难以听到百里外的砧杵之声。这里通过神奇的想象进行听觉与视觉描写,把羁旅之感、征人之怨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富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一联,写诗人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也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为塑造昭君形象作了较好的铺垫。

  5. “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系”既是绳系“孤舟”,又是心系“故园”(长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既是青冢面向黄昏,又是昭君心向大汉。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寄寓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与关注国家的情感。《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和爱国情怀。

  7. 通过俯仰结合方法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通过动静相映、声色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等情景。这些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8. 前四句描写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9. “万里”:①离故乡万里之遥;②登高所见到的苍凉恢廓的万里秋景。“悲秋”:③诗人悲凉愁苦的感受;④点出时令。“常作客”:⑤长期漂泊。“百年”:⑥年老。“多病”:⑦体弱多病。“独登台”:⑧孤独寂寞地登上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