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山东相州王氏家族作家群

作者:王瑞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年08期

  相州王家这些作家之间的家族血缘关系,以山东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姜贵《旋风》里头号主人公“方祥千”原型王翔千为中心:王统照与王翔千是同一个祖爷爷的第四代堂兄弟,王希坚、王愿坚、王意坚(姜贵)也是同一个祖爷爷的堂兄弟,其中王希坚的父亲王翔千与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是亲兄弟,姜贵生父王鸣柯、嗣父王鸣韶与王翔千、王振千是堂兄弟。再以王翔千为中心,王希坚是王翔千儿子,王愿坚是王翔千侄子,姜贵(王意坚)是王翔千堂侄,王翔千最小的女儿王平权嫁给了王力,臧克家娶王翔千侄女王深汀为妻。这样,六位作家均是这个家族成员。

  下面这个相州王氏“带星堂”一家的表格最初由姜贵在台湾的自传《无违集》里画出,台湾族人带回相州老家,又由相州王瑞镛老人补充完整,王力的女儿、北大中文系王洪君教授提供给笔者。姜贵在原来的表中,1929年出生的王愿坚及更小的王愈坚、王惺坚都未列上,表明他对1929年以后的家族事务知之不详。现在表中十五个“坚”字辈的堂兄弟排行十分明晰,其中三“坚”成为海峡两岸的著名作家。王力之妻王全(平权)也在其中,是王希坚的胞妹。王统照家堂号是“养德堂”,臧克家娶妻王深汀,堂号则是“以约堂”,都是相州王家的大家族分支(见下表)。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3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山雨》在当时的文坛上曾引起巨大反响,与茅盾的《子夜》并称《山雨》《子夜》年。其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春华》《双清》等。香港评论家司马长风在《散文的泥淖与花朵》中曾评价王统照:“在早期‘文学研究会’的几个作家中,王统照的文才实优于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诸人,但是文名则不及他们。”①

  姜贵(王意坚)(1908-1980):出生于山东诸城相州,在本家族办的相州王氏私立小学读小学时,正是王统照任校长。其嗣父为辛亥起义烈士,他亦加入国民党。1948年与家人到台湾,195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旋风》,后来又创作了《重阳》等,共完成二十余部作品,代表作《旋风》获中华文艺奖。他是第一届台湾吴三连文艺奖得主,受到胡适、蒋梦麟、夏志清、王德威等名家的推崇,被奉为经典,夏志清先生在他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他有专论,称《旋风》为“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伟大作品之一”。认为他:“正视现实的丑恶面和悲剧面,兼顾‘讽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温情主义的俗套,可说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哈佛王德威教授有研究他的专著《历史与怪兽》。《旋风》被推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暨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王希坚(1918-1995)(本名王憙坚),出生于诸城相州,1937年加入共产党,曾转战抗日疆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自谓“半生戎马半生诗”。著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雨过天晴》,诗集《民歌百首》《远方集》《心影集》等。《地覆天翻记》是王希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以减租减息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他因之被称作“山东的赵树理”。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诸城相州,部队作家,红色小说短篇之王。1944年7月,年仅15岁的王愿坚与13岁的堂弟王愈坚(王希坚胞弟)就被送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25岁发表《党费》等短篇小说在当时颇受关注与好评。后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等十多篇,担任过电影《闪闪的红星》编剧。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戏剧、电视连续剧《党的女儿》成为迄今上演不衰的红色经典。

  王力(原名王光宾)(1921-1996),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王力,在人们视野里的一直是个政治人物,其实他还是个文学人物,他的长篇小说《晴天》,完成并发表于1944年,时年仅23岁,始用笔名王力。不但是中国红色小说的开山之作,艺术水准也比同类作品较高。他也因这部小说而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关于这部小说及他与康生(也是诸城人)的认识,他自己在《王力反思录》里曾有记载:

  我跟康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接触就是在渤海区。我当时是华东局宣传部教育科长。我在渤海区,担任华东局渤海土改工作团总团团长兼党委书记,兼土改干部训练班主任。康生在惠民县的何家坊,找我谈过话,康生带的是什么人呢?有曹轶欧、徐冰(邢西萍)、张晓梅、于光远、凌云、毛岸英、曾彦修。康生见了我,主要讲我写的一篇小说《晴天》,内容是减租减息、复查。他说,主席读了这本书,说这是根据地第一篇写农民土地问题的书。毛泽东很欣赏这本书,康生自己也很欣赏。②

  谈到王力,不能不提到他的夫人王平权(本名王全),她是王翔千最小的女儿,出生于相州,本人也是参加过抗战的八路军老战士,在抗战的硝烟中与王力结成伴侣。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发妻王慧兰是王统照的侄女。1930-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受到闻一多、王统照等的赏识,并资助他于1933年首次出版诗集《烙印》,其中《老马》一篇成为经典名篇。悼念鲁迅的《有的人》是其代表作,晚年有《诗与生活》《臧克家回忆录》等,山东文联出版社已出版《臧克家全集》六卷本。

  一 根在诸城:家乡与家人是共同的创作源泉

  王家这六位作家有五位就在山东诸城出生并在这里长大,只有王力是江苏人,但他从少年时代就在这一带生活,且与他情深意厚、相伴终生的夫人也是出生、成长在这里,因此诸城既是滋养他们生命的地方,也是孕育他们文学的地方。故乡诸城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源泉与创作灵感。

  王统照之子王立诚曾说:“诸城相州王氏是一个书香门第,我父亲曾向我说,远祖是东晋琅琊王氏……这样的家庭自然是很大的封建官僚地主,地方上的大绅士……”③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诸城文化与家学渊源孕育了六位作家的成长,故乡也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创作源泉与出发点,家人族人成为他们共同的写作对象。他们均有对诸城或以诸城为背景的作品。王统照纪实风格的小说就有写自己在诸城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一叶》,写相州王氏大家族的《春花》,还有无数散文、诗作直接写故乡山水人物,如《咏汉王山》就是相州旁边的一座有历史遗迹的小山,是当年汉王刘秀驻军的地方。小说里的人物多闪现着自己家乡、家族人物的影子与人文地理风貌。

  姜贵的代表作、长篇巨制《旋风》,主要以诸城相州老家的同族家人为原型,负责照管他的伯父王翔千成为头号主人公原型,其他相州王氏族人与相州的人文、地理风貌也尽在其中。与《春花》里人物原型基本相同。他的另一名篇《重阳》也活跃着家族人物的影子,可以说姜贵的文学想象力始终贴着自己的家乡、家人飞翔。而一直留在大陆的“二坚”更是与家乡家族关系密切,王希坚的《地覆天翻记》等基本也是这一带的生活,他新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雨过天晴》,地理位置用的是实名,就直接称为“诸城”,周边的高密、五莲也用了实名,写的就是诸城一带土改、复查时的斗争生活。

  因为出自同一家族,有些家族人物同时成为多位作家在多部作品里的人物原型。如山东共产之父王翔千既是家族中的活跃人物,也是作家们笔下得到最多叙写的人物。他是《旋风》里的头号主人公原型,又是王统照《春华》里面的重要主人公原型,王统照、王力、王希坚等都有对他本人的悼念之作。王翔千的六个儿女一起写下的悼念文章《回忆我们的父亲王翔千》成为研究他的珍贵史料。王翔千长女、山东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王辩(曾改名黄秀珍)既是台湾姜贵《旋风》中方其蕙的原型,又是王愿坚红色小说《妈妈》《党费》的原型,她与弟弟王希坚、王愿坚生活中常有诗文传递:1972她得到平反回北京,其弟王希坚写了一首小诗向她祝贺:“五载经考验,千里返京华。行年逾花甲,白璧喜无瑕。”王辩很快回信并附上自己的一首诗:“接受再教育,何必计年华?改造世界观,主动找疵瑕。”“早年为党献青春,女界山东第一人。万里苏京攻马列,三秋东北战清贫。家乡抗战凭指引,弟妹从戎鼓信心。八十高龄犹奋进,抚今忆昔著宏文。”这是王辩八十寿辰,弟弟王希坚为她写的一首贺诗。她去世时,妹夫王力写下了数篇对她的悼念诗作。

  而王翔千的爱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也同时在多位作家笔下成为原型:王统照《春华》中的“金刚”,姜贵《旋风》中的“尹尽美”,臧克家、王希坚、王力等都有对他的悼念诗作。臧克家《纪念王尽美同志九十诞辰》:

  党史开先卷,

  百代扬英名。

  暗夜仰北斗,

  巨手撞晨钟。

  1988年4月28日

  (辑自1989年7月《琅玡诗刊》)④

  王家家族中国民党那边的王乐平父女、王慧兰兄妹也成为两岸作家王统照与姜贵小说的共同原型。这也与他们的年龄相近、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了解程度有关。王统照与姜贵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因此他们交往的对象接近,小说里的原型重合最多。而王希坚、王愿坚、王力年龄较小,与姜贵基本没接触,人物就有些交叉不上。这些不同版本里的人物叙写互为注脚、相互质诘,构成家族、政治、历史、文学上的多重对话与呼应关系,使人们多角度地、多侧面地理解作家、作品、历史与人物。

  臧克家既是相州王家的女婿,本人也是诸城人,臧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爷爷、父亲和叔叔都醉心于作古诗,他很早就与王家过从甚密,并娶王家女儿王慧兰为妻(《旋风》唯一正面主人公方八姑原型)。他的早期成名作《烙印》《罪恶的黑手》,描写诸城农民的苦难、从农村出来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奋斗、理想,与王统照、姜贵、王希坚、王力等描写诸城农村生活的作品可以互为注脚,《罪恶的黑手》中有作于1934年春天的六首诗:《村夜》《无窗室》《民谣》《生命的呐喊》《新年》等,诗后都注着“于相州”,是诗人在岳家小住的成果。《送珄珙弟赴游击队》就是写给发妻王慧兰的胞弟王珄珙的,《臧克家集外诗集》中《默默的歌》,副题是“送革命战士深林兄去德”,深林即前民盟组织部长王深林,王慧兰胞兄,他也是王统照《春花》中最光彩照人的“身木”、姜贵《旋风》中的国民党元老“方慧农”原型。还有许多对故乡人、故乡风物怀念的诗作,《六机匠》等许多诗作都是写给他故乡的亲人的。他去世后,嘱托家人一定要把骨灰葬回诸城一部分(诸城的另一历史人物江青的遗嘱也是把骨灰葬回诸城)。他的《看山》对故乡山水有着深情的怀念:

  乡音入耳动我心,

  故里热土暖我身。

  五岳看山归来后,

  还是对门“马耳”亲。

  附记:马耳,山名,位于我故乡诸城(古称密州),苏东坡作密州太守时,曾写诗:“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1999年春

  (辑自2000年增订版《臧克家旧体诗稿》)⑤

  六位作家中,王力是唯一没有出生在诸城的人,却长期生活在这里,他本人也是自觉认同王家事业继承人身份的。他的儿子王鲁军在《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力反思录》(王力遗稿)出版后记中写道:

  1980年初,在胡耀邦同志亲自批示下,我才获得到秦城监狱探望已被“四人帮”关押了十二年之久的父亲的权利。没想到他对久别的儿子的头一番话竟是这么说:“你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第三代共产党人。你姥爷王翔千是山东第一个马列小组成员。党的‘一大’后,他和王尽美、邓恩铭建立了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所以姥爷是第一代共产党人。我和你母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是第二代共产党人;你是六十年代入党的,是第三代共产党人。你要教育下一代,努力成为第四代共产党人。我们这个家庭要世世代代跟随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⑥

  可以说,六位作家的生命之根与文学之根都是深深扎在诸城土地上吸取汁液与营养的,是诸城大地孕育出来的文坛菁华。

  二 血脉与文脉: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这个家族作家群里的六位作家不但血脉相通,文脉亦紧密相连,因此,把哪个单独扯出来都难免挂一漏万,失之片面,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才有利于解释一些共同现象。这些作家之间既有相互致意的作品;作品之间,也有互为原型的写作与同一原型的不同书写及家风、文风的呼应传承,作品之外,他们在散文、回忆录中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对共同的家人、族人的怀念文章与文献之作,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有助于人们对这些文学现象的解读。

  王统照是六位作家中最早登上文坛,并对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对王家后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臧克家的奖掖与扶持曾是一段文坛佳话,两人亦保持了深厚的交谊,感情弥笃。

  王统照之子王立诚在《克家兄与相州王氏家族的密切关系》一文曾介绍王统照与臧克家交往的情况:

  诸城王、臧二大家族是有长远的通婚历史的。抗日战争以前克家就是相州王氏宗族的乘龙快婿……

  抗战以前,他们夫妇常常来到我家,甚至吃住也在我家,克家和先父谈诗论文,八姐就在内室和先母聊天,我也不免在旁听着。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话,八姐曾说:“二叔太宠着他了!”我感觉到这一句话也反映出他们在家里的争论。

  但是,这位“二叔”对克家还是“宠对”了。一直到1933年,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闻一多先生资助了大洋20元,先父资助了20元,王深汀的七兄王笑房资助了20元,于是事底于成,克家一举成名。

  克家对先父感情极深……⑦

  臧克家也留下了不少回忆纪念王统照的文章,是研究王统照的重要文献,他在悼念王统照的文章《剑三今何在?》写道:

  剑三很看重友谊,真诚待人,给我以温暖,如陈年老酒,越久越觉得醇厚。对我这个后进,鼓励、扶掖,不遗余力。我的第一本诗集,他是鉴定者,资助者,又作了它的出版人。没有剑三就不大可能有这本小书问世,这么说也不为过。

  解放以后,剑三工作繁重,但和我通信极勤,几乎每周必有,有必厚。大事小节,均形之于字句,字体极小,不论用钢笔还是毛笔,都写得公正娟秀,读了令人心快眼明,可惜这多至百封的信,经过“文化大革命”已荡然无存了!

  (原载1979年6月《人民文学》第6期。编入本书时,作者略有修改。)⑧

  臧克家为王统照在文学史上的不受重视而愤愤不平过,曾对研究者说:

  王统照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前辈和朋友,你研究他的著作,我很高兴!“文学史”上把王先生压得太低了,不公允。“子夜”与“山雨”双峰并峙。王先生的诗,堪称第一流,评价太低了。这与人事关系、行帮之风,大有关系……⑨

  在诸城市办的纪念馆里,臧克家坚决要求把他的名字排在王统照后面,认为王统照无论是资历还是贡献都比自己大。他与王家内地的“二坚”王希坚、王愿坚情谊颇厚,有他儿媳乔植英写的《臧克家与王家“二坚”》一文。臧克家与姜贵也曾有交往,1938年,他与发妻王慧兰离婚,姜贵是两个签字的见证人之一,在《旋风》中也把他当做原型写进小说里。王希坚在纪念王统照的《一代宗师,名垂千古》一文里描述过王统照对他的示范与指导,并表达对这位作家叔叔的深切怀念,也是王统照研究、王氏家族研究的重要资料。王统照1957年去世,王愿坚当时在部队,王力从政,两人年龄较小,时间、空间上使他们难有较多接触,只能是文章上有交流,文风上有传承。

  海峡对岸姜贵,在自传中曾提到年幼时“二叔”王统照对他的关照:

  动笔写的第二部是中篇小说《白棺》,可惜没有出版;《白棺》由王统照拿去在《青岛民报》连载……⑩

  王统照先生住西关某街,我只去过一次。那时他还在读中国大学,小说《一叶》刚出版,但我并没有读过《一叶》。(11)

  早早与家族失去联系又到了台湾的姜贵,显然对后面的二位年轻作家王愿坚、王力不知情,而与王统照、臧克家、王希坚有过交往与接触,但也不多,在《旋风》中把他们当做影射人物写进小说里去了。

  王希坚、王愿坚、王力都在内地,年龄相近,曾经是山东抗日战场与解放战争中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是关系密切的亲戚,自然交往频多。1991年王愿坚去世,王力曾写诗悼念:

  悼王愿坚

  (1991年2月9日)

  十五从戎枪在肩,

  作家灵感自烽烟。

  长征勇士群英谱,

  义战雄图交响篇。

  闪闪红星明后代,

  斑斑碧血亮新天。

  壮心未已身先去,

  留下宏文万口传。

  注:(一)王愿坚,解放军的著名作家、教授,作品主要以红军长征为题材,他是我妻子的堂弟。(12)

  读王希坚《寸心集》

  (1985年7月10日)

  风骚再领看今时,

  李杜文章不足奇。

  地覆天翻同乐趣,

  阴差阳错共炎危。

  辛劳流放皆图画,

  喜怒讽嘲尽史诗。

  映出万生时刻变,

  寸心知处万心知。

  注:(一)王希坚,老作家。我的老战友,又是妻兄。(13)而王力危难之时,王家对他家人的帮助与支持自然也是亲戚、兄妹该尽的责任。

  可见,这六位作家不仅血脉相连,文脉亦相通,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家族文学整体。

  三 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庞大、最复杂的家族作家群

  王家这六位作家,纵向时间上是从“五四”到新时期,延续了近一个世纪,横向地理位置上是从大陆到台湾,文学观念上是中间派与红派、白派(台湾国民党文学)同时并存,可以说是与国家共命运,与历史同起伏,几乎占了中国新文学的半壁江山。它不但是中国新文学史的一个人数最多、影响巨大、文学观念复杂的家族作家群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怕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家族作家有苏轼父子、袁氏兄弟等,但都没有王家如此人数众多、文学观念如此对立复杂。可以说,王氏家族作家群不但应该名载现当代文学的史册,也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可以与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家族作家群相媲美的家族作家群体。

  目前,包括港台各地的版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般把他们分在三个不同的范畴里:王统照、藏克家属现代作家,王希坚、王力属解放区作家,也属现代作家,而王愿坚则属当代作家,姜贵自然被归于台湾作家之列。

  即便在内地,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王力都生活在大陆,尽管家族血缘关系密切,但学术界也从未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研究过。或许是不了解,或许是缺乏相关史料,总之,对他们的研究一直是分散着的,是一块沉陷的大陆。

  然而,他们的家族与血缘关系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王家的作家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政治人物又充满人文关怀(笔者其他论文论述过王家同时也是个政治家族:王乐平、王翔千、王深林是山东三个党派的创始人,也都与作家们交谊深厚,王乐平与诗人柳亚子是至交,王深林也在抗战时期保护救助了不少文人,他们本人也有作品,王翔千有诗作)。早期王统照、臧克家与他们交往频多,姜贵(王意坚)、王希坚、王愿坚、王力则是他们的后辈,都在忧患重重的时代冲上战场战斗过,也担任过领导职务,尤其是王力,同时具有文人、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与政治、历史密切结合,成为这个家族作家群共有的突出特征。

  这些作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基本回避了爱情的描写,尽管后面的几位年轻作家遭遇爱情描写禁区的时代,王统照、姜贵、臧克家却都赶上过“革命与爱情”风行的年代。王家的作家们却都没有赶这个“时髦”。王统照本人与茅盾、徐志摩颇有交情,但他小说里的爱情描写朦胧微弱似薄雾若隐若现,姜贵小说里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色情(他后期尝试的爱情小说写作如夏志清先生所言,也不太成功),总之,轰轰烈烈的爱情描写几乎是王家作家作品中共同回避的主题,尽管他们个人爱情、婚姻都算得上美满幸福,而亲情、友情则是他们热衷叙述的对象。这正显示了“老实王家”保守的家风对他们的熏染,也是地处北方的山东人保守的传统文化氛围所致。山东是孔孟之道的发源地,儒家文化迄今都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王家与孔家、孟家都有过婚姻关系,而从这些作家身上正可看出儒家之风对他们的熏染,他们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的现代传承者。

  他们特有的沉稳、内敛的处事风格,也使他们的写作都倾向于写实主义,沉郁、浑厚,追求反映现实的深刻性,鲜有徐志摩式的浪漫风格,也是不可能出现江浙文化哺育出来的浪漫抒情诗人风格的,更不可能有郁达夫式的张扬个性,并从个人出发的社会批判。这些都可看出王家的家风与文风。

  值得注意的是王愿坚的红色小说以人性关怀见长,因小说《亲人》写的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在“文革”中受攻击;台湾作家姜贵则是地道的充满人性关怀的作家,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他们依然是殊途同归,都自觉不自觉地有沿着王统照的为人生的人性关怀往前走。

  王统照在《春华》序言中曾说:“自己缺少天资与素养……”

  姜贵在《无违集》(第219页)中也说:“我既少读书,天分又低,唯一的写作资本是:被污辱与损害,苦头吃得多。”

  而王愿坚在《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一文中也说道:“只是由于自己思想水平和文学修养太低,要把他们的精神的美不走样地记录下来,实在困难。……”

  这分化于海峡两岸、跨越不同时代却如出一辙的谦虚为人、低调为文,实实在在追求写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在王家作家们身上不约而同地体现着。王力、王希坚也具有同样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与处事风格,正是这个家族风格的共同体现,与山东人诚朴厚道、谦谦君子的文人传统也是相通的。

  书生报国浑无力,只留文章在人间。王家作家们在海峡两岸以他们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激情参与了20世纪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与文学的书写。

  即由这个作家群,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峡两岸文学的打通已经是势在必行,否则,各自分离的情况下,无法把一些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阐释清楚,更阻碍人们对中国新文学全貌的认识与了解,无法把新文学研究推向深入。

  海峡两岸,分割的是地域,是躯体,割不断的是血缘,是亲情,血浓于水,王氏家族作家们穿越历史的硝烟与两岸的隔阂经过近百年的分离才团聚在一起,是中国历史、中国新文学史的一个缩影与典范代表,是一个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共同体现,并该以此永载史册。

  注释:

  ①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5年1月版,第152页。

  ②⑥王力:《王力反思录》(下),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083、1284页。

  ③王立诚:《瓣香心语:王统照纪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8页。

  ④⑤⑦《臧克家与诸城》,政协诸城市委员会编,王纪亮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67、68、157~159页。

  ⑧《王统照先生怀思录》,诸城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5~26页。

  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4期。

  ⑩应凤凰编《姜贵的一生》,《姜贵中短篇小说集》,台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39页。

  (11)应凤凰编《姜贵自传》,《姜贵中短篇小说集》,台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21页。

  (12)(13)王力:《王力反思录》(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61、112页。

作者介绍:王瑞华,山东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威海 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