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04级汉语言文学周艳敏

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

04级汉语言文学 周艳敏

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她的创作摒弃了文坛的沉闷压抑,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文风一路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对"文革"的描写与反思所采取的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还是对世态人情的调侃与讽刺的审视,都显得超然而从容。她的文字隽永如细流,宁静而亲切,平淡朴素中流贯着机智和幽默。她的人物是平凡又生活化的典型,真切而自然,读来令人感动。她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矛盾淡化,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世事的态度。而她总是穿着“隐身衣”的平淡心境,则是她创作中冲淡风格的主使。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这种冲淡风格正是洗尽铅华,涤荡腐蚀后现代社会最可贵的财富。这种冲淡风格有着豪华落尽后的真淳,就像“一个清莹的湖,现在你顺着湖岸或是泛着小舟往前走,湖水尽头把一个很广大也惊人的天地给你。于是豁然开朗,到了桃花源。”

一. 语言之冲淡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旗帜,能够充分体现出作家的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读者也能从作品的语言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性情。杨绛创作中素朴自然、淡雅细腻、平和幽默的语言正是其冲淡风格的具体体现,她所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词藻、冲动的激情和浓郁的脂粉气,而是一种淡淡的、优雅的、平静而质朴的、能够安慰浮躁心灵的语言。杨绛作品中的语言没有庐隐的哀婉,少了张爱玲的晦涩,淡去了丁玲的政治色彩,具有一种冲淡的语言美,杨绛很好的运用这种冲淡的语言来体现其创作中的冲淡效果。

1.素朴自然

杨绛的作品并不属于“一见钟情”式,需要读者用淡泊的心境和生活的睿智来细细品读,如饮一杯苦茶,如食一只胡柚,苦与甜过后,是沁人心肺的馨香。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远胜于华而无实的辞藻。杨绛正是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来冲淡生活中的苦难,感悟生活中的快乐。

杨绛常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自然真挚。如《干校六记》中两次送别的情景:第一次是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1]。这段平淡的文字没有着力描写离别的大悲大恸,而是以冲淡的笔法,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既担心丈夫,不肯离去,由怕丈夫担心自己和家人,因此先离开。作者用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流露出对丈夫的深切关爱和理解,即冲淡了悲恸的气氛,又感人至深。第二次圆圆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

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2]杨绛用这种冲淡式的语言来表达离别之情,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杨绛的作品中,还一些质朴的语言使用得十分恰切,使人读来自然亲切,能够从平淡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如《我们仨》中,形容钱钟书先生的喜悦“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还有“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 这些无论是在困境[3]

苦难中,还是安逸宁静的生活中,所书写的看似平淡的文字却饱含了作者的深情,杨绛恰是用这种语言,很好的实践创作中的冲淡风格。

2.淡雅细腻

杨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有着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这种优美的性情自然会融入其创作之中,影响着其创作风格。杨绛从小家境殷实,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后随夫出国学习,生活上可谓幸福美满。因此,铸就了杨绛娴静博爱的性格,这也使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内容成为杨绛最擅长的描写对象。这种细腻的感情流露在杨绛的作品中,形成一种淡雅细腻的语言,这种语言特点,对繁杂浮躁的现实生活加以冲淡,使作品的氛围更加安逸宁静。

在杨绛的回忆散文集《我们仨》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感人至深的真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古驿道”上的生命之曲。杨绛用淡雅细腻的语言讲述了仨个人的生活、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人的孤单,字字饱含真情。特别是在写到与钱锺书先生缱绻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也没有年轻恋人的狂热与浮躁,而是用冷静、淡雅、细腻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真挚的情感。作品中写到:在他们将有女儿的时候,“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4]当他们的女儿出生之际,“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种感情是细腻的,远胜过海誓山盟和轰轰烈烈,显得真实而珍贵,读来心头涌起一股暖意。同样,在描写亲情时,杨绛这种没有大张大驰的冲淡式语言,能够跟好的表达感情和塑造人物。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果然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到窗前,敲窗考我某字什么声。我对了她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6]寥寥平淡细腻之语,尽显父亲的宽容、慈爱和父女间的深情。这种语言风格贯穿于杨绛创作的始终。

3.平和幽默

杨绛的语言是平和闲淡的,同时,在这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又隐藏着杨绛特有的幽默。李健吾先生说“杨绛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正相反,她有缄默的智慧。”在这里,李健吾先生所强调的是杨绛创作中的智性思维,幽默不暴露夸张,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与讽刺,批判与审视,使人发出“含泪的笑”。有人说杨绛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的微笑”,[7]永远是一副冷静的面孔,不露声色,永远耐人寻味。

在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中,尽管在那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许多年逾六[5]

旬的老专家、学者如孩童般被呼来喝去,再次提及时本应义愤填膺,而杨绛却用一种平和从容的语言描述那一段经历。在《学圃记闲》一篇中,杨绛写到在干校的生活情景“我一人守园的时候,发现小溪干涸,可一跃而过;默存可由我们的菜地过溪往邮电所去,不必绕道。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在当时的时代却彼此不得相见,当他们发现可以越过小溪在菜地相会时,感到比情人幽会还快乐。多年后,杨绛先生用这种平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当时的图景,用这种平和冲淡历史的痛苦和时代的罪恶,留给我们的是“含泪的笑”。

在杨绛平和语言的语言中也不乏幽默,杨绛很少借助于文字上机巧的安排,而主要采用写意等传统手法。她总是通过人物外部言行的逼真描摹,揭示其内在的性格,笔触细致,而又留有余地,引人遐想,呈现出她特有的含而不露的幽默。如她的戏剧《称心如意》中,徐朗斋之怪癖可爱,赵祖贻夫妇欧化的令人作呕,赵祖懋夫妇的庸人自扰,使读者在嬉笑怒骂的幽默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弄真成假》中,张燕华的父亲得知女儿要结婚时说:“嫁妆吗?她那一身本领就是活嫁妆,一个月二三分钱的利呢”,[9]可谓平和幽默中夹着讽刺的神来之笔。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最直观的感受,杨绛正是用这种贯穿于她创作始终的素朴自然、淡雅细腻、平和幽默的语言来展示其冲淡的风格和感动读者。

二.情节之冲淡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支撑,好的文学作品相应的也具有巧妙的情节。不同风格的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文章的情节。或场面宏大、结构繁杂、人物众多,或扣人心弦、惊险刺激、出人意料。杨绛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诙谐舒缓、从容洗练,和谐美满,哀而不伤特点的情节来进行创作。这种情节的设置,往往能够冲淡矛盾,且在舒缓诙谐或和谐中揭示主题,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1. 诙谐舒缓,从容洗练

杨绛的戏剧没有《原野》紧张刺激,没有《茶馆》的宏大历史背景,没有《一只马蜂》的俏皮夸张, 也没有《上海屋檐下》人物的繁多。杨绛的戏剧不追求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刺激的情节,却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正是因为作品中,杨绛用自己的独特风格冲淡了尖锐的矛盾,形成了诙谐舒缓、从容洗练不同于其他戏剧的风格特点。

如杨绛的戏剧《弄真成假》,戏剧前面几个青年男女之间的无论真实或虚假的追求以及父辈的干涉,约会被发现的等等情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起伏跌宕,吵闹不断,紧张激烈,而是完全在一种冲淡的氛围中,直至最后达到“弄真成假”的高潮,使尾声在这种诙谐、舒缓、从容中得到突出。最能体现诙谐舒缓的风格的剧本接近尾声时,作者描写了周大璋和张燕华的婚礼场面,新娘发现这并非自己梦寐以求的富贵生活:

张燕华 这—就是你的家? [8]

周大璋 咱们的家了!

张燕华 好个“诗礼之家”!┅┅

周大璋 哎,燕华,命运有你在作主呀!!我也佩服你掌握命运的手段!┅┅

张燕华 好!说得好!你说命运是我掌握的,不能怪你,是不是?

周大璋 咱们就是彼此彼此。

周大璋 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吗!今天的喜酒,是真正的喜酒哪!恭喜!

恭喜!

观众看到此,就现代观点会认为,互相的欺骗,荒唐的婚姻,两人至少应该大吵一架, 然而,作者选择了让两人平静的面对现实。尽管他们的结合不如《称心如意》中君玉和彬如的十全十美,然而却更为真实可信。

杨绛的戏剧创作只有“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虽少却精,充分体现了杨绛创作的冲淡风格。在这两部戏剧中,每幕戏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每幕戏与每幕戏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从容洗练。几幕戏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整部戏剧情节明晰、结构清晰、人物突出。以《称心如意》的情节为例,剧本的情节简洁明了,这是一出四幕喜剧,每一幕换一个场景,分别在赵祖荫、赵祖贻、赵祖懋和徐朗斋家中,也就代表着君玉从一家被“送”往另一家。我们借此看到这互有关联的几门亲戚的日常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荫夫人为了赶走丈夫的秘书,让君玉当丈夫的贴身秘书,大舅祖荫却故意对她挑三拣四。恰好二舅祖贻家孩子多,需要家庭教师,大家并不关心君玉的意见,将其送至二舅家,最后又被送往三舅家。在三舅赵祖懋家,君玉又因其家庭矛盾被懋夫人送至徐朗斋家中。这几幕里作者巧妙运用反复手法,在每一幕的尾处皆作了这般处理,将君玉送至别家。最后连俩仆人都看不过,说:“李小姐自己就像个皮球呢!”。这一系列情节从容洗练,过渡自然,看似并不激烈的矛盾背后,却凸显了戏剧的主题和深刻内涵。

2. 和谐美满,哀而不伤

杨绛是一个乐观宽容的人,想必也是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她作品的结尾看起来并没有很明显的悲剧性。她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掘和谐和美,不愿意让大悲大喜破坏了淡泊的心境,于是她常常选择用和谐美满、哀而不伤的情节和结尾来冲淡生活中的痛苦抉择和坎坷不如意。

纵观杨绛的作品,两部戏剧创作《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均以美满或相对美满收场。《称心如意》中,尽管君玉被当作“皮球”一般被各家踢来踢去,生活凄苦无依,最后却是最“称心如意”的人,得到了爷爷的呵护并有情人终成眷属,而那些各怀己欲的舅舅、舅母们的如意算盘均告落空;《弄真成假》中,主人公周大璋和张燕华对金钱、利益、虚荣的追逐,造就了阴差阳错的婚姻,但作者没有给他们一个破裂悲惨的结局,而是互相在调侃中,接受了现实。这种情节的设置就冲淡了悲剧意识,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因此总体来看,结局都是和谐美

满的。在杨绛的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中,璐璐周旋于两个钟情于自己的男人之间,一会儿觉得爱这个更多一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家境殷实更老实可靠些,最后在犹豫不决因不知选择哪个如意郎君好时而二人皆失,读者看到此,一个矜持可笑的小女人形象已跃然纸上,文章本可到此结束,但杨绛先生的主旨并不是让我们单单来嘲笑这个小女人的,于是在结尾处让璐璐收到全额公费留学的通知,使矛盾暂时冲淡化解,又达到新的和谐。另一篇短篇小说《小阳春》中,俞斌博士厌烦了家庭无激情的生活和循规蹈矩的妻子,于是与女学生胡小姐有了朦朦胧胧、心照不宣的爱情,后因阴差阳错的事件和主人公软弱的性格,俞斌与胡小姐的关系未能修成正果,但二人也有了较完满的归宿,又都从新步入了生活的正轨。这种情节的设置就大大冲淡了批判的效果,在发人深省的同时留给人们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这种和谐美满,哀而不伤的情节设置还体现在杨绛的散文创作中,在描述文化大革命时期非人的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杨绛并没有着浓墨重彩对文革这一历史的悲剧进行强烈的批判,而是在黑暗的生活中,依然能够看到“乌云的金边”,哀而不伤。在这篇作品中,尽管作者及家人遭到了心灵和肉体上的重创,作者在叙述时也尽可能的冲淡暴力、痛苦和磨难,而是用哀而不伤且夹杂着诙谐调侃的情节为读者客观的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心境。如文章中的第三部分“一个骑士和四个妖精”,其实是作者的小小笔误,却成为“黑稿子”,作者也因此被剃了“阴阳头”,本是十分令人愤慨的事,经杨绛的冲淡后,留各人们的是思考和反省多过愤慨,这也正是作者真实心境的表达和真正想告诉人们的。

杨绛在创作中选取这种具有诙谐舒缓、从容洗练,和谐美满,哀而不伤特点的情节,既是其冲淡风格的体现,又是其整体创作中淡泊心境的需要,在品读杨绛的作品时,要细细体会每个情节的设置,从中领悟作者的这种冲淡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精神。

三.人物之冲淡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一部好的作品,其人物形象总能给读者打下深深的烙印。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突出强调,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神秘虚幻,杨绛选择的是一种经过冲淡之后的,真实、平凡、贴近生活、给人温暖的手法,塑造作品中的主人公。杨绛笔下没有“高、大、全”式的人物,无论是学者、商人、官僚,还是佣人、车夫、幼童,亦或是阿猫阿狗,在杨绛的笔下都是平凡真实,没有夸大做作之态。从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杨绛具有冲淡风格的人物塑造手法,杨绛在塑造人物时的冲淡风格,在这些人物形象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平凡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在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们往往较少关注风云变幻的政治和波澜壮阔的战争,更重视生活、情感和思想。杨绛更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杨绛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贴近生活的,无论是语言、人物,还是故事情节都具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使人们从中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杨绛创作的整体风格平淡从容,其作品中语言的朴素自

然,必然使人物真切可信,而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并不使人物扁平,相反,真实贴近生活的人物,往往更平凡、真实、生动,富于活力。杨绛善于用独特的视角,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

在戏剧《弄假成真》中,杨绛对张燕华这个人物的塑造,这个女孩的爱情观:“我才不那么窝囊呢!天欺负我,我就得格外多多照应自己!难道只应该婉如有好丈夫、阔丈夫!”又振振有词道:“我爱他阔,能干、漂亮┅┅什么叫没条件的爱情,

[10]我不信!”她是个孤儿,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具有不愿向命运低头,争取自己爱

情的可敬的一面,然而,她又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至此,一个可悲可笑的小资女性,赫然站在我们面前。再如《称心如意》中,舅舅徐朗斋的形象,一个吝啬怪癖的老头,然而他也有幽默、慈爱的一面,他喜爱君玉,洞明世事,成人之美,幽默风趣,在作品结尾处的将错就错,尽显豁达、洒脱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平凡、真实在杨绛的戏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则更多的体现于杨绛的散文中,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作者并没有描写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的三姑母杨荫榆的政治生活,而是很客观很真实地再现了杨荫榆的家庭生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被打为“落水狗”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作者开篇便用很生活化的口气说:“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11]之后又叙述了三姑母不幸的婚姻和其反抗过程,接下来是学习和从政的生涯,还有她带“我们”看电影买半价票的经历等等,直至后来惨死于日本人枪下。这一切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我们只是在了解一个人,很难与那个鲁迅笔下的“落水狗”联系起来。杨绛用平淡的生活还我们真实的完整。同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父亲》,用更为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描述父亲的慈爱、宽容和对儿女、家庭深切的爱。

杨绛正是从作品的点滴处着笔,并不浓墨重彩,在这种冲淡效果中塑造平凡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2.人物性格与“小人物”

杨绛笔下的人物,性格多是温情、可爱的,即便是与自己为敌的人,她也只用戏谑的笔触加以调侃式的嘲讽。没有急风暴雨式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人或动物,在杨绛手里都会被打上善良和宽容的烙印。在这种冲淡一切的情绪下,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必然具有一种冲淡的意味,这种冲淡可以舒缓现代快节奏下躁动不安的心,可以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和仇恨,可以为心灵找一处宁静的沃土。 在杨绛的一篇散文《记吴必》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妹妹吴必的性格特点:聪明,可爱,认真,同时也描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温情与和谐。吴必是杨绛的小妹妹,因为在家中最小,得到呵护和宠爱也最多,于是乎助长了其“娇骄”二气。其后家人帮助其改正,作者还记叙了生活中吴必读书,唱儿歌,画画、睡觉、洗脸等一系列生活小事,以及她以后求学、工作中的努力和敬业精神,同时展现了一个和睦大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姊妹之间的深厚感情。这种平凡、真实、充满温情的人物

形象和家庭关系,在平淡中蕴含了浓浓的深情,读来使人心头一暖,因此这种冲淡的笔法也更显真实,更能能打动人。此外,杨绛作品中的许多特殊的“人物”性格也不乏可爱之处。说到此种“可爱”,大家总会嫣然一笑,杨绛文中最可爱的几个形象可以数得上“花花儿”和“小趋”了。“花花儿”是只小花猫,“小趋”是只小狗。杨绛在散文《花花儿》和《“小趋”记情》把着两只小动物描写的可爱至极。它们极通人性,在杨绛最艰难的日子陪伴着她,由于杨绛怕走夜路,小猫每天会在深夜等候散会的杨绛;在干校困苦的日子里,小狗则忠实陪伴于干校中的杨绛夫妇,它们已成为杨绛的朋友甚至亲人,“可爱”在杨绛笔下如此定义。

杨绛在创作中从不选择大英雄、大伟人为作品的主人公,而是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人物”,他们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杨绛同情他们,给他们关爱和帮助。即便是我们认为是“坏人”的形象,杨绛也不大加指责、严厉贬讽,而是在调侃中寻找一种淡泊的乐趣。

这类小人物最突出的有“老王”“顺姐”和“黑皮阿二”。《老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区区几百字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下层劳苦的劳动者形象。他生活贫苦,以蹬车为生,却因眼有残疾而难以糊口,后来在作者的帮助下,眼疾渐渐好转,然仍是食不果腹,终于难以支撑,但在其临死前仍不忘答谢作者的救助之恩,亲自上门答谢,第二天去世。作者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下层百姓苦难的生活以及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另一篇作品《顺姐的“自由恋爱” 》塑造了顺姐这一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顺姐原是被买的丫鬟,为地主生儿育女,却得不到应有的名分也不能亲近自己的儿女,还因为劳动和运动落下一身病,终于在作者的帮助下得以解脱并与儿女相认。作品通过这个穷苦的劳动妇女形象和经历以助人们觉醒。此外还有《黑皮阿二》中的黑皮阿二,他本是一混混儿,到学校收“保护费”,作者不但没有破口大骂,反而要了名片以防被盗,此中淡化了矛盾,更增讽刺意味。选择这些“小人物”,也是杨绛有意识实践冲淡风格的一种表现。

四. 心境之冲淡

杨绛创作中冲淡风格在语言、情节、人物几方面得以表现,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归根结底还在于杨绛先生的毫无功利的淡泊心境,这种心境也成为杨先生创作的主使及融入生命的意识。至此,我们看到一个平淡如水,如“隐者”般淡泊豁达含蓄的杨绛。

1.“隐者”的心态

杨绛的许多作品所记叙的年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有的人与事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也比较陌生,但这并不减弱读者对杨绛作品的喜爱。因为在杨绛的作品中,蕴藏着一种现代人所缺少和陌生的“隐者”的心态。这种“隐者”的心态,在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坦诚、宽容、面对厄运的达观、人性的坚定和面对名利的淡漠。这种“隐者”的心态,能够超越时代,赢得各个时期读者的共鸣,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杨绛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对这种这种“隐者”的心态加以描述。在《我们仨》

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开篇,作者写到“‘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此外,在《隐身衣》一篇中,作者也坦诚地说“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正是这种隐者的语气,使杨绛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冲淡效果。杨绛也用这种“隐者”的心态来冲淡生活中的苦难和时代带给人的苦痛。

这种“隐者”所具有的坦然、宽容、面对厄运的达观、人性的坚定多体现在杨绛对文革叙事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杨绛可以坦然、达观的面对一切苦难,有时还调侃几句,苦中作乐。在作品中与这样一段描述“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了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做这件事情其实是对作者莫大的侮辱,然而,作者却能坦然面对,还可以“精工巧制”、“互相鉴赏”,这种坦然、从容和豁达冲淡了作品中的苦难和痛苦,这种心态可以使现代浮躁情绪下的读者的心态得到净化和抚慰。此外,在《隐身衣》一文中,作者也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坦诚态度和对功利的淡漠。杨绛写到:“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3]这些都是杨绛对待生活和现实的态度,力求做好自己,无求功利。

“隐者”的心态贯穿于杨绛创作过程中,对杨绛冲淡风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隐者”的心态也是构成杨绛创作中语言之冲淡、情节之冲淡,人物之冲淡先导和主使。

2. 平淡如水的心境

杨绛先生对待生活、名利、困难,都有一份平淡如水的心境,这使得她的创作中少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激烈和义愤填膺的极大愤慨。杨绛用平淡如水的心境来冲淡一切,感悟一切。

杨绛先生对待名利,看得极为淡漠。从不为自己挣什么,抢什么,辩解什么,总是以超然的宽容,无限的善意对待人和事。据说,江青曾宴请钱杨夫妇去中南海,被二人婉言谢绝。也有人邀请二人担任科学院要职,也被婉言谢绝。因为杨先生曾说:“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他们向往的是远离尘嚣和纷繁的生活。

杨绛先生对待困难,显示出极为平淡的心境,这种心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她的代表性散文集《干校六记》里,并没有记述文革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苦难和创伤,而是创作了《下放记别》,用幽默讽刺冲淡离别之苦;《凿井记劳》,用愉悦欢乐冲淡身心之劳;《学圃记闲》,用感慨调侃冲淡心灵之痛;《“小趋”记情》,用闲情温存冲淡人情之险等有着很强冲淡风格的散文。此外,在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描写家人的分离,爱婿的惨死,也只用了一种达观的冲淡态度,并不着[12]

力描写伤痛和愤慨。

杨绛先生对待生活,总是豁达乐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所记述杨先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的迫害,她总是坦然面对,被剃了阴阳头,就自己缝制假发。被分配扫厕所,本是脏累的活 ,她却自认为是美差,说“没想到女厕也神圣不可侵犯,和某些大教堂、大寺院一样,可充罪犯的避难所。”[14]挨批斗她也从容不迫,有时还会打个盹。她还诙谐的把“监管小组”的人称为“披着狼皮的羊”。杨绛总是怀着一种乐观、豁达、平淡如水的心境来面对现实生活。

杨绛用“隐者”的心态和平淡如水的心境进行着创作,书写着人生,也正是这种心态和心境铸成了其在创作中的冲淡风格。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或隐或显的在不同方面体现出冲淡风格,而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则最为突出。近年来,由于文学创作的日趋功利化和社会的浮躁情绪,杨绛先生创作中这种摒弃功利的冲淡风格显得弥足珍贵。这种通过素朴自然、淡雅细腻、平和幽默的语言,平凡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诙谐舒缓、从容洗练、和谐美满、哀而不伤的情节以及隐者的心态和平淡如水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中的冲淡风格,对当代文学创作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杨绛先生曾在自己的散文集中,选了一段英国19世纪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段诗既可看作是杨绛先生人生态度的写照,又可看作其创作心态和创作风格的概括。杨绛先生以这种超脱、淡泊、自由心态为文,选取充满爱与温情、趣味的人生瞬间,不饰华彩。她把毕生的生命感悟和毕生的审美追求,都在行文的宁静冲淡中自由挥洒,她的性格中具有一种对自我力量有限性把握的理智,也有一份不肯随俗俯仰的矜持。于是她选择了迥异于他人的冲淡风格出现于文坛,从而获得了属于自己也属于文坛的独特价值。

注释:

[1][2]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第7-9页

[3][4][5][12] 杨绛.我们仨[M].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003.第18,37,86,67页

[6]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回忆我的父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4.第86页

[7] 陈亚丽. 蒙娜丽莎的微笑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

[8]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干校六记[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第22页

[9][10]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小说·戏剧).弄假成真[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第306,301页

[11]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回忆我的姑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第114页

[13]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隐身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189页

[14]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 丙午丁未年纪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杨绛.我们仨[M].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003.

[2]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小说·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4] 杨绛.洗澡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孔庆茂.杨绛评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8] 田惠兰等.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C].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9] 王彩萍.谈杨绛“文革”记忆的情感处理[J].当代论坛,2005,2.

[10] 孟度. 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关于杨绛的话[C].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

[11] 杨绛.杨绛散文[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12] 李险峰.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J].理论导刊, 2005,10.

[13] 牛运清.杨绛的散文艺术[J].文史哲, 2004, 04.

[14] 徐玉玲.论杨绛小说的喜剧风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1,02.

[15] 杜胜韩.杨绛散文的人格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01.

[16] 范宇娟.隐身衣:一种南方的智慧——杨绛小说的智性特征[J].济南大学

学报, 2000, 1.

[17] 杨启光.杨绛散文语言艺术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