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关系_杜霞

276

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征与大学生自伤自杀

行为的关系☆

杜霞*刘磊*安静**童永胜**刘涛**李献云**

·论著·

【摘要】目的探索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整群抽样原则抽取2所大学的二、三年级所有专业共4918名在校大学生,其中4797名大学生完成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Chineseversions,BIS-CV)、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Buss-Perryaggressionquestionnaire-Chineseversions,AQ-CV)、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伤或自杀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质差异。结果4797名大学生中自伤或自杀行为报告率为3.75‰(18/4797),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8.42%(1843/4797)。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相比,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BIS-CV量表总分更高(P

【关键词】自伤自杀行为冲动性攻击性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Theinvestigationonimpulsiveandaggressivepersonalitytraitsaffectingcollegestudentsself-injurysui⁃cidebehavior.DUXia,LIULei,ANJing,TONGYongsheng,LIUTao,LIXianyun.BeijingsuicideResearchandPreven⁃tionCenteratBeijingHuiLongGuanHospital,Beijing100096,China.Tel:010-62715511-6445.

【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differenteffectsofimpulsiveandaggressivepersonalityoncollegestudents'suicideattempt.MethodsFourthousandninehundredeighteensophomoresandjuniorswereselected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clustersamplingfromBei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andBei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Fourthousandsevenhundredninety-sevenofthemcompletedthesurvey.Theirimpulsiveandaggressiveperson⁃Questionnaire-ChineseVersions(AQ-CV).Aself-madequestionnairewereusedtoinvestigatesuicidalideaandself-in⁃suicidalbehavior(3.75‰)and1843hadsuicidalidea(38.42%).Comparedwiththestudentswhodidn’thaveself-inju⁃ry/suicidalbehavior,thosewhooncehadself-injury/suicidalbehaviorhadsignificantlyhigherBIS-CVscore(P

alitywereevaluatedbythe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ChineseVersions(BIS-CV)andtheBuss-PerryAggressionjury/suicidal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ResultsAmongthesophomoresandjuniors,18participantshadself-injury/

andhigherscoresofnon-planningandmotorfactors(P

doi:10.3936/j.issn.1002-0152.2015.05.005

*

2010年度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002003)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二科(北京100096)通信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77

sionsThecollegestudentswithself-injury/suicidalbehaviorhavehighertendencyinimpulsiveandaggressivepersonali⁃ty.Therefore,itisnecessarytopreventsuicidebehavior,formhighimpulsiveandaggressiveintentionandbehavior.

【Keywords】SuicidalbehaviorImpulsiveAggressiveCollegestudents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15~2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1]。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非大学生,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质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3]。因此对于大学生冲动和攻击性人格特质与自伤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尤为必要。国内目前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多集中在自杀意念,较少有关于自伤自杀行为的研究。另外,国内多数研究集中在重庆、昆明等城市[3-4],而作为高校更为集中的北京却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在北京市的2所高校就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展开调查,旨在探讨北京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和冲动性、攻击性人格之间的关系。

量表得分=[(所含条目得分之和-10)/40]×100;总分=各个分量表得分之和/3。得分越高表明冲动性效度良好[5]。

1.2.3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Buss-Perryag⁃gressionquestionnaire-Chineseversions,AQ-CV)[6]包括5个分量表,分别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5分。量表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身体攻击和的特征越突出。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

怒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每个条目得分1~敌意分量表得分=[(所含条目得分之和-7)/28]×100;言语攻击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分量表得分=[(所含条目得分之和-5)/20]×100;愤怒分量表得分=[(所含条目得分之和-6)/24]×100;总分=[(全部条目得分之和-30)/120]×100。得分越高,攻击性越强。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效度良好。1.2.4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伤或自杀行为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杀意念、自伤或自杀行为。对于问题“近一年您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的频率如何”,回答“从无”表示无自杀意念,回答“极少”、“有时”、“经常”表示有自杀意念只是频率不同。对于问题“过去任何时候您是否有过喝药、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回答“是”表示有自伤或自杀行为,回答“否”则表示无自伤或自杀行为。

1.3调查方法本研究经北京回龙观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现场集中的方式进行调查,每次在同一教室接受调查的学生控制在30人以内,由研究者讲解调查的目的、程序、保密原则、注意事项,获取被试书面的知情同意后,由被试自行在电脑上完成测评。完成上述问卷内容需要30~50min。测评结果匿名保存在计算机中,通过该测评软件导出所需的数据。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男生与女生自伤或自杀行为及自杀意念报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将被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二、三年级所有专业491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4918份,回收问卷4918份,其中121份存在逻辑错误,最终纳入有效问卷4797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2246平均(20.1±1.1)岁。

1.2调查工具采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编制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调查大学生的自伤或自杀行为相关情况。本文主要分析其中自伤或自杀行为与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征的相关内容。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性别、民族、年龄等。

1.2.2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Chineseversions,BIS-CV)包含计划分量表、行动分量表和认知分量表,共30个条目,每表得分及量表总分的粗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分个分量表10个条目,各条目以1~5分评分。分量名(46.8%),女生2551名(53.2%),年龄17~25岁,

278

调查者分为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及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的总分和分量表分等资料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L,QU)]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0.001)、指向自我的攻击(Z=-6.106,P

表分也更高。女性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总分比女性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更高(Z=-4.702,P0.05)。见表1。

0.001)、敌意(Z=-4.149,P

2结果

2.1报告自伤或自杀行为及自杀意念情况在3.75‰(18/4797),其中女生为5.1‰(13/2551),男

2

4797名大学生中,自伤或自杀行为的报告率为生为2.2‰(5/224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1,P=0.105)。在18例发生自伤或自杀行为的自伤或自杀行为的间隔时间小于2h者4例。在(1843/4797),其中女生为20.76%(996/2551),男4797名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38.42%生为17.66%(847/2246),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1,P=0.068)。

2.2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大学生的冲动性所有大学生BIS-CV量表总分0.00~86.67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33.33(25.83,43.33)。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相比,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BIS-CV量表总分更高(Z=-3.016,P=0.003),非计划性(Z=-2.582,P=0.010)和行为冲动性(Z=-4.034,P=0.001)的分量表得分也更高。女性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总分高于女性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Z=-3.012,P=0.003),行为冲动性的分量表得分也更高(Z=-4.443,P0.05)。见表1。

2.3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大学生的攻击性

所有

大学生AQ-CV量表总分0.00~100.00,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15.83(6.67,25.83)。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相比,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AQ-CV量表的总分更高(Z=-4.989,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北京2所大学二、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自伤或自杀行为发生率为3.75‰(18例),自伤或自杀前考虑时间不到2h为4例,甚至这4例从考虑自伤到实施行为的时间仅仅在1min以内,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带有冲动性特征。自伤或自杀行为组的冲动性高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说明相对于冲动性低者,高冲动性者更可能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攻击性高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说明相对于攻击性低者,高攻击性者更可能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按性别分别比较,女性自伤或自杀未遂组存在冲动性和攻击性更强的特点,而男性有自伤或自杀组与男性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既往的同类研究表明男女均有差异[3],这可能与本研究存在抽样偏倚,样本无法代表北京市所有大学生的自伤或自杀行为发生情况有关。以上结果提示有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质的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更高,对这部分大学生应重点预防,做好早期的心理干预工作。

自伤行为者的冲动性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国

Glenn等[7]对大学生的自伤行为调查发现,有

内有研究对380例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其中冲动型为123例,占36.5%[3]。冲动性是有自杀想法的人将该想法付诸于行动的重要危险因素[8],这一点本研究的结果与之一致,说明冲动性人格与自伤自杀行为密切相关。但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杀未遂

279

BIS-CV量表

表1有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的大学生BIS-CV量表与AQ-CV量表得分[M(QL,QU)]

组别

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

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

组别

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

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组别

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

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

男生女生

n

135

非计划性1)47.50(37.50,53.75)2)37.50(25.00,47.50)37.50(27.50,50.00)身体攻击1)28.57(16.08,32.14)2)14.29(3.57,25.00)17.86(7.14,32.14)敌意

1)35.71(28.87,53.57)2)35.71(14.29,58.93)

28.57(23.22,32.14)47.50(46.25,60.00)

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总分

37.50(31.25,45.84)33.33(25.83,43.33)33.33(25.83,42.50)愤怒攻击1)54.17(27.09,58.33)2)25.00(10.42,33.34)

1)45.83(39.17,53.34)2)

1)52.50(45.00,57.50)2)25.00(15.00,37.50)27.50(17.5,40.00)30.00(20.00,37.50)

35.00(25.00,42.50)40.00(28.75,47.50)35.00(25.00,45.00)35.00(25.00,45.00)47792241言语攻击

AQ-CV1)35.00(25.00,47.50)2)20.00(5.00,35.00)AQ-CV20.00(10.00,30.00)40.00(10.00,47.50)

16.67(4.17,29.17)12.50(4.17,25.00)总分

指向自我的攻击

1)35.00(26.79,50.00)2)5.00(0.00,20.00)5.00(0.00,20.00)30.00(27.50,47.50)

1)38.33(30.42,42.92)2)15.83(6.67,25.83)16.67(6.67,26.67)33.33(17.50,42.50)

14.29(3.57,28.57)14.29(3.57,25.00)0.05

1)与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组比较,经Mann-WhitneyU检验,P

发生率低于以往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如重庆市大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杀未遂发生率达1.7%[1]。本研究自伤或自杀行为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在于:①自伤自杀是一个社会关注的敏感性话题,这可能使学生答题时有所回避;②不能排除与不同研究被试的地域、学校以及专业分布不完全一致有关;③近年来我国自杀率有明显下降[9];④我国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机制。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只是横断面研究,不能直接推出自伤自杀行为与冲动性、攻击性人格的因果关系。其次,本研究中阳性例数少,导致统计把握度下降,使结论的可靠性有限。最后,本研究采取的整群抽样,可能存在抽样偏倚,样本难以代表北京市所有大学生自伤或自

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纵向、随机抽样的设计,更好地了解冲动性、攻击性和自伤或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地各高校应建立更高质量、可靠、完善的自伤自杀报告系统,并对报告案例进行随访,从而深入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伤自杀特征模式,这有助于指导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自杀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WangSY,LiYH,ChiGB,etal.Injury-relatedfatalitiesinChi⁃2008,372(9651):1765-1773.

na:allunder-recognizedpublic-healthproblem[J].Lancet,刘婉婷,况利,艾明,等.大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5):517-520.

[2]

280

[3]

艾明,陈建梅,王敏建,等.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杂志,2011,37(11):650-654.

张媛,刘倩倩.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生自杀企图和自杀态度状况调查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12):30-32.李献云,费立鹏,徐东,等.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8):610-615.

AnJ,PhilipsMR,ConnerKR.Validityofproxy-basedreportsbehavior[J].Crisis,2010,31(3):137-142.

[7]

GleanCR,KlonskyED.Amultimethodanalysisofimpulsivityinnonsuicidalself-injury[J].PersonalDisord,2010,1(1):67-75.

童永胜,兰志超,徐东,等.自杀率、自杀未遂率和自杀行为致死率的性别差异[J].中华精神杂志,2013,46(4):227-231.ZhangJ,SunL,LiuY,etal.Thechangeinsuicideratesbe⁃2014,44(5):560-568.

tween2002and2011inChina[J].SuicideLifeThreatBehav,

[4][5]

[8][9]

[6]

ofimpulsivityandaggressioninChineseresearchonsuicidal

(收稿日期:2014-11-29)

(责任编辑:肖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