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溯源(现代文阅读)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逆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道,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了鲑鱼的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么?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使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使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个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日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的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激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一种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融浩阔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归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的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折转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解析】《溯源》由一种鲑鱼的回归故地的生命之旅,引发对人、对自身的深刻思考。鲑鱼的溯源经历是一种导引,与人类的归本还原比较,可从文中2、3、4、5自然段中归纳概括

出答案。

【答案】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本能(或:那是生命本的根源感)。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L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通过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解析】第6自然段记叙一位身在外国的俄国老太太看到俄文报时的感动,表明了祖国的文字(或母语)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激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第7自然段中记叙自己的一段经历,面对长江触动情感,感觉到自己回归_r本源。第8自然段则写一位冷漠的朋友在故乡石径独行时闻到桂花香,勾起了儿时的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答案可从中进行概括。

【答案】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t的山川(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的往事、往事回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解析】第(1)句在原文第五段中间,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应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2)句原文第七段中是对长江的情感表达,体现出对长江的文化认同。结合具体语境也能得出答案。

【答案】 (1)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2)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结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地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解析】A项中引用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主要是强化对生命本能的根源感的认同。而并没有如陶渊明的诗句所表达出的思念故土、田园的意思。E项中后半句表述“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不恰当。

【答案】AE

=================================================================================

老歌

⑴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⑵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

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take me home„„”⑶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⑷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⑸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帖。⑹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⑺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答案】CE2.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答案】当代歌星惯于装模作样,追求表演的繁复,却远不如真诚、单纯的丹佛能长留人心。3.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互换?为什么?【答案】不能。这两个词都有令人感到满足的意思,“美满”侧重于结果的美好、圆满;“完美”则指结果达到期望的极至,无可挑剔,“完美”较“美满”程度深,表意重。文中先写人与歌的相融,后写人与人的相融,文意由轻到重,以表现两个生命的碰撞为重点,故两个词在使用上不能互换。4.在作

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不超过60字)

【答案】聆听老歌,使自己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单纯、真诚、稳重、使人感到安详的东西。这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重要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