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负责人:张林勇 成员:林海洁 谷海英 陈 静 张素平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激烈竞争的世纪,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教给小学生的一直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教育理念。让小学生像成人一样,也去或者也会搞人际关系,听起来还真不像那么一回事。也许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对孩子人际关系这一课的缺失,使得在日益开放性发展的社会中,孩子校园安全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媒体报道,内地某小学一学生,由于同桌长期用言语讽刺挖苦其相貌丑陋,有缺陷,该小学生愤而写下遗书服毒自杀。事后调查,自杀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懦弱,根本不善于与人交流,不知道把心中的苦闷告诉老师或者父母,或者直接与那个同学沟通,她采取了自己郁闷消化的方式,最终心理崩溃走向极端;至于那个同桌,也不善于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及至同学自杀,他才明白因自己的无知给别人和自己造下了终生的悔恨——同学是再也回不来了。

教育部1999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方面,文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

自我的能力。”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导机构,学生成长需要学习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技能,应该由谁来教给学生呢?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莱兹曼说:“整个青少年期是完成心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是形成个性的阶段。”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学生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人际互动,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建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小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学。在学校内的交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同伴交往;二是与教师的交往。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少年儿童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良好的校内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一方面出于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之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处在某种不利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1、我国国情决定现在小学生中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宠爱有佳,很容易导致自私、嫉妒、自我中心、不合作、唯我独尊。2、核心家庭的增多,更容易养成自我中心、孤僻等性格。3、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和狭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加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相对就比较差。4、受市场经济中不良的思潮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加明显。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凡事讲回报,不讲奉献。其二就是关系、人情、面子等因素在学生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际交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师生、生生之间纯洁的人际关系。以上种种现状致使许多小学生在校内的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小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致使学习效率下降;有的小学生内心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有的小学生气量狭窄,处世为人“我”字当头,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有的小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甚至还会产生偏激行为。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甚至敌对和反社会化倾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关键期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辅导。所谓人际交往辅导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手段、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

推动学生人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三)本校实际情况使对小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辅导成为必然 就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为了解小学生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的情况,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进行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作了有关心理调查,主要包括小学生交往意识、交往能力、交往行为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在与同学的交往意识上,大多数学生内心都希望与同学交朋友的交往意识,但有部分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冷漠、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心理。在与老师的交往意识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随着年级的逐增,年级的增高,小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意识逐渐下降。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五、六年级教师的威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②在交往能力(交往技巧)方面,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能力逐渐增强,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懂得与人分享、不善于合作、不懂得与人沟通,缺乏交往技巧。③在交往行为方式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同学交往的自主性自然有所增强,但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增加了,在人际交往上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学生尊重老师,但很少有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是同学。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学生有了烦恼却不知向谁诉说,压抑自己或找人发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因缺乏积极的交往态度、交往技巧和交往方式而造成不良的校内人际关系,出现校内人际交往问题。这里的“小学生校园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是指小学生校园内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

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会给学生将来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学校现代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人物在事业上的成败因素,取得成功的的九大要求之一便是“与人真诚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则是“不善于与他人合作”;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就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

7个“具有”,其中之一便是“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见学会交往、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是那么重要。

国内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研究比较多,而对小学的人际交往则比较零散。对搞好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作用认识较深刻,实践上只局限于礼仪常规教育,而对于6岁至9岁和9岁至12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儿童,怎样指导他们改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交往意识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研究。由此可见,本课题的选题实用、适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从调查我校学生校内交友意识、交往态度、交友能力、交往方式入手,全面分析了我校小学生校内人际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究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等,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使他们“殊途同归”。总之,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如下目标:

1、总目标:

(1)学生目标:

加强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引导小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通过训练学习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促进学生的社会进程,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成熟,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2)教师目标:

通过实验促使我校班主任对人际交往辅导有更准确的认识,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班主任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素养。

(3)学校目标: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模式。

2、特定目标:

就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类型群体的学生,在心理辅导的不同阶段所制定的具体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烦恼。

了解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体会父母、老师的爱,学会尊重老师、父母,关心老师、父母。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会关心、尊重、理解、赞美他人,全面提升交往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研究大力倡导科学实验的精神,在理论学习上着重采用坚持资料文献法等。在实践操作上重点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实验实施前与实施总结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实施前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我校小学生校内人际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辅导目标,实践总结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是分析我校教师辅导实践的状况和课题研究的成效。

2、采用访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对学生进行访谈,在具体方法上对学生实行个别化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

3、行动研究法:

以心理健康教育组教师带领全校班主任共同参与研究,选择行动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重在实践,贵在探索。

4、个案分析法:

对个别课题研究较具代表性的学生案例,进入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人际交往辅导的一些途径、方法和策略等。

5、文献法:

通过收集与课题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6、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辅导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为推广普及提供依据,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问卷分三个方面。调查数据按不同年级作了百分数统计,现将各个问题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分析和思考作一简要报告。当然这只是针对我校学生而设计的,由于各种原因,结果不一定非常准确,分析也不一定能完全到位。

(1)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意识问卷调查:

①你愿意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或学习吗?为什么?

②你愿意主动跟老师交往吗?为什么?

表1(1)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意识调查表(单位:%)

表1(1)显示,每个年级的学生均有比较强烈的与同学交往的意识,且在总体上不存在年龄的显著差异,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往意识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交往的属于交往意识薄弱的学生比例也没有明显差异。在“为什么愿意与同学一起学习或玩”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可归结为三点:①可以玩得痛快,生活更有乐趣;②可以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③ 有人陪伴,感觉不会孤独寂寞。在“为什么不愿意与同学一起学习或玩”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主要有4点:①有的同学会欺负我;②有的同学会嘲笑我;③跟他们在一起,没意思;④大家都冷落我。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冷漠、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心理。

表1(2)我校各年级学生与教师交往意识调查表(单位:%)

表1(2)显示,在与老师的交往意识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随着年级的逐增,年级的增高,小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意识逐渐下降。在“为什么愿意与老师交往”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归纳为五点:①老师很棒!(这主要是低年级段学生所表述愿意交往的原因);②老师知识渊博;③老师懂得比我们要多;④老师上课很有趣;⑤老师很亲切;⑥老师爱我们。在“为什么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归纳为两点:①有些老师对我们管得太严。②没意思,老师是大人,不太理解我们。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五、六年级教师的威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2)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行为方式问卷调查:

① A、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B、当你有烦恼和忧愁时,你会找同学倾诉吗?

② A、当你老师误会你时,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B、当你有烦恼和忧愁时,你会老师倾诉吗?

表2(1-A)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行为方式调查表(单位:%)

表2(1-B)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行为方式调查表(单位:%)

表2(1-A)和表2(1-B)显示,在交往行为方式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自主型行为自然有所增强,他们有烦恼和忧愁时,会找同学倾诉的行为增多了,但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增加了,在人际交往上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

表2(2-A)我校各年级学生与教师交往行为方式调查表(单位:%)

表2(2-B)我校各年级学生教师交往行为方式调查表(单位:%)

表2(2-A)和表2(2-B)显示,当和老师发生冲突时,除了极少数学生会当面顶撞老师,大多数学生尊重老师,他们基本上会克制自己的行为或压抑自己的情绪。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言语沟通技巧,不知该如何用语言清晰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其实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同时,只有很少数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烦恼向老师倾诉。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调查:

表3(1)我校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能力测验量表

评分说明:每题答“A”记2分,答“B”记1分,答“C”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学生的总分:12分以上,说明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好。7——12分,说明交往能力一般,人际关系一般。7分以下,交往能力弱,人际关系差。

经过测试和统计,如下所示:

表3(2)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能力调查表(单位:%)

表3(2)显示:在交往能力(交往技巧)方面,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能力逐渐增强,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懂得与人分享、不善于合作、不懂得与人沟通,缺乏交往技巧。

总之,从我校学生校内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虽有比较强烈校内的交往意识,但缺乏积极的交往态度、缺乏良好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需要我们加强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意识,培养良好的交往心态,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能力。

2、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

(1)交往心态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交友观、友谊观;确立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和诚实、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增强其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身的交往意识。

(2)交往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学会解释、学会沟通,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

(3)交往行为方式矫正。

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退缩型、攻击型与自主型几种。学生只有在自主型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个性。交往辅导必须致力于变革学生的交往方式,矫正退缩型和攻击型的交往方式,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进行必要的社会技能训练。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一切辅导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学生。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生实行个别化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

2、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所以必须创设适合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活泼多样、兴趣盎然的活动、游戏,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理念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展示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智慧和休验的深度、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的特征;他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得自身的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唱“主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

4、发展前瞻性原则:

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方面,看到学生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但也不能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

5、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学生首先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性。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靠、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验、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应该保密。

上述原则主要体现“学校心理辅导必须面向全体,以发挥其发展功能为主,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这一基本理念。这来自于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相信人类具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潜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真正能够自我实现的只有少数人,自我实现的发展阻力来自于错误观念、不良习惯、惰性、不适宜的环境,克服阻力就会有潜力的发挥。尊重、保密、平等的原则来自于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和活动体验性原则来自于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有关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就是教师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手段、训练学生校内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校内人际关系和校园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课题研究一年来,我们从研究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途径、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技巧、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策略入手,对全校学生实施人际交往辅导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到“分途径”、“分阶段”、“分目标”。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四个阶段制定了阶段训练目标,每个阶段辅以相应的辅导内容和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分阶段研究。

(一)课题实施的目标操作体系

我们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对学生实施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开设人际交往课实行人际交往系统辅导,利用课外活动和班队活动课、其他学科教学协助人际交往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人际交往辅导和团体人际交往辅导等。每条途径的实施都由课题组的专门人员来分工负责操作。

课题实施的操作人员表

说明:我们心理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均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简称为“心育组”)的教师。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操作过程:

1、开设人际交往课,实行系统辅导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我们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课程辅导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课程仍是交往辅导的首要手段,它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酝酿、研讨,我们开设了以人际交往辅导为主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系统性的辅导目标和措施(详见结题报告:“课题实施的目标操作体系”),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且规定每两周上一节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课,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例如:《有乐同享》、《学会交朋友》、《拉紧我的手》、《学会赞美》、《学会倾听》、《不做有嘴没脑的“小喇叭”》、《可爱的校园》、《学会合作》、《迈出这一步》、《今天我是小老师》等等。(详见附件:典型教案)

(1)以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同伴交往

我们的心理课题组成员直接承担学校每个年级段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课。在心理辅导

活动课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去体验交往的一些规则,去感悟交往的技巧、方法,在行为训练中培养学生交往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附录:《学会赞美》

教学过程:

①感受赞美,体会交流

游戏导入,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活动作好铺垫。接着教师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去思索、去交流、去体验,初步体验“赞美使人自信、使人快乐、使人振作向上”的意义,从而唤起学生想得到赞美和去赞美别人的内心需求。

②学会赞美,掌握技巧

以小品《第一名》为载体,让学生在情景讨论中,谈谈你喜欢谁的话,让学生谈体会,再联系自身谈感受,从中学会赞美,并掌握赞美的技巧。

③现场赞美,拓展运用

通过“当面赞美同学”、“填写赞美派送单”和“制作赞美花”,让每位学生体会赞美别人和得到别人赞美的快乐。

④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深情地朗诵诗歌,结束了活动,升华了主题。

(详见附件:典型教案——《学会赞美》)

(2)悉心指导,教给交往技巧

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课中,我们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①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②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③学会赞美和感谢。引导学生认识“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④学会拒绝、解释,消除误会。引导学生与人相处中,学会说“不”,坦陈自己的困难,

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⑤学会道歉。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更需要的是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大胆说出“对不起”,并敢于承担错误后的结果,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

⑥学会宽容与尊重。引导学生宽容别人的缺点,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宽容别人无心的过失,那常常是他们也不能去主宰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别人,不嘲笑、不挖苦别人。

⑦学会分享与合作。引导学生体会与他人分享的意义,学会分享。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互相信任、互相谦让、互相配合、合理分工等合作的行为基础,掌握一些合作的技巧和规则。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良好心态和合作意识。

(3)角色转换,改善师生交往

为了促进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为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学校心理课题组的老师努力转换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的“班主任训导者”角色中走出来,转变为“学生的心灵表白的倾听者、学生自我探讨的促进者”。

a、 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情感上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善于通过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出火花来,建立起一个师生、生生和谐平等的交往气氛。

b、建立小组,指导交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适宜于建立多向交往、互动的学习小组,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秧田式的空间形态,采用四方型、三角型、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内外圆型等多种方便学生交往的空间形态。这样,在活动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交往。教师有意识地作集体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使学生不仅在交往中获取知识,更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能力,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c、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达理解,认同和欣赏。同时善于抓住发言的闪光点进行中肯而富有热情的口头表扬,有时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表扬要比有声语言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柔和、热情的目光会给学生以激励;频频的点头表达

教师的理解与认同;一个亲切、满意的微笑更透露着欣赏之意。从而,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

2、利用班级活动、其他学科教学协助辅导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75%是班主任,而且是语文、数学学科教师。我们就利用自己这多重身份所带来的优势,带动全校36位班主任(他们也是主要学科教师)利用班级活动、学科课堂教学协助人际交往辅导。

(1)利用班级活动协助辅导

A、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展现学生魅力

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民主选举。即根据班级建设的制度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人制宜,设置一人一岗,全员参与,民主选举,设置了“文明倡导员”、“心理导航员”、“墙报编委”、“心理格言角主任”、“图书角管理员”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集体的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律是自主管理成功的前提,同时学会关心、合作。同学们在工作中,既满足学生自我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交往意识增强了,交往能力提高了,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我能行”的成功快乐和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感。

B、用“心”与学生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对学生倾注深情,努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影响、感染、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我们把更多的爱和真诚给予那些在学习、行为存在困难、偏差的学生,发现一点进步或闪光点便进行引导和鼓励,激励他们自觉纠正自身行为上的偏差。如:四(1)班的一位学生因同学们没选他当卫生管理员而心存不满,对几个同学伺机报复。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心平气和地和他交谈,并给以纠错的时间,消除了他抵触的心理,同时还特意在班中给他创设一次展现自己、促使自己进步的机会,使学生们选他当上了午间管理员。经过真诚的交流、耐心的引导,最终帮助这位报复心理极强的学生化解了心中的疙瘩,学会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会了自我控制。

我们把真爱融化在日常的关心和爱护中,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架起了沟通桥梁。在我们的引领下,学生创设了“心灵导航阵地”,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心理格言角”、“心情树”“心理墙报”等,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学会了理解、宽容他人、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关心他人。

C、开展心理主题队会活动

开学初的班队会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提出大家普遍关注的在成长上碰到的问题或心理上的

困惑。我们经过整理选取四、五个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作为班级活动的几个主题。我们引导学生们自主设计心理主题队会活动,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在其中,出现了等许多富有创意、极具针对性的心理主题队会活动,如:《体验快乐 学会合作》、《老师,您好!》。这些心理主题队会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D、开展写“心理日记”活动

在我们课题组积极的倡议下,许多班级开展了写“心理日记”活动”。学生们在日记里除了自我剖析、自我鞭策外,还写读后感、观后感,写身边周围发生的事,写自己的憧憬,写自己各方面的收获,写自己的所思、所感„„,用名言、警句激励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用健康、正确的心理面对现实,给自己鼓气,给自己信心与力量。这样长期的写下去,学生们身心获得了充分的调节,培养了健康的心态。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际交往指导

这几年,我们学校数学课题小组在推广“分层教学 合作学”课题研究,这给我们课题组提供了一个利用他人资源的好机会。我们在课堂上提倡“小组合作”教学。

A、组内讨论,提供交往的平台

在班级中,我们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且每个小组成员均有明确的分工。由于是不同基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在一个组内,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讨论中会互相启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困难,共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成了“看客”。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帮助那些“看客”慢慢地成为“主角”。这种由“看客”成为“主角”心理过程,就是一种自信心体现。这种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平台,对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组际竞争,培养团队精神

在组内讨论的同时,积极开展组际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侧重于小组评价,这使得小组内每个成员,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为了本小组荣誉,必须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交往的心理不断成熟、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3、开展课外活动协助辅导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心理实践活动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际交往能力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里所学的加以练习和运用。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我们心理课题组联合学校大队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训练活动。

①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全校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情感,采取正确的人际交往行动。

A、“学礼仪”活动

在活动开展前期,学校大队部辅导员作文明礼仪的国旗下讲话,启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以政教处(学校大队部)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活动的倡议书。班级要对照本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行动计划”,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教育原则,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师生学习《文明礼仪ABC》和学校印发的《瓯海区实验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详见附件:《瓯海区实验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资讯台等,加强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

在具体实施落实阶段,大队部组织系统性的学习活动:

a、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

b、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看一部反映文明礼仪的专题教育片、写一篇感想文章、出一期专题黑板报(橱窗),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队会)、做一件讲文明、讲礼貌的实事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c、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看一部反映文明礼仪的专题教育片、写一篇感想文章、出一期专题黑板报(橱窗),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队会)、做一件讲文明、讲礼貌的实事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d、结合“师德标兵”的评选,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讲文明、树形象、展风采”主题教育活动,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文明礼仪的示范者、引导者。

e、结合“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并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的作用。

f、加强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评比,与评比行规示范班、文明班级相挂钩。将礼仪教育纳入值周服务中队值日范围,对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并记录下来,与评选行规示范班挂钩。

g、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选出5—6名礼仪模范学生,学校选出“十佳礼仪学生”。学生在寒、暑假走进社区,把本活动延伸到社会。

B、“学会感恩”活动

在教师节或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会开展“一个拥抱传真情,一句话儿表实意,一件事儿送感谢”三个一感恩情感体验活动。(附:《瓯海区实验小学三八妇女节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之间的感情,而且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

C、“献爱心”活动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了“慈善一日捐活动”,让同学们通过义务捐钱、捐物后,送到那些贫困的学生手中,启发学生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在我们学校大队部和心理课题组的带领下,许多班级在班内开展了“爱心小天使行动”,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各种小队,帮助在各学科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学科成绩,帮助不良行为的同学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帮助家境不好的同学捐献自己的图书、学习用品等。

D、诚信教育活动

我们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各班组织好一次“我们与诚信同行”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促进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老师的交往。

E、角色体验活动

我们组织了“我是小交警”“我是小环保员”“我是文明志愿者”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社会上的各种角色,进行了一次“换位体验”。通过一项项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了创造能力,增强了爱心、环境意识、责任感,提高了我们的交往能力等,这一切的功效是任何形式的说教达不到的。如:在扮演交警学习管理违规车辆的时候,多数队员面临心理恐惧,不仅怕能力不行,更是怕受伤。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学生是吃到了一些苦头。在学后感的讨论中,一些学生积极地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虚心地向别人讨教经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果然在下一次的“执勤”中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受到了学校周边人们和广大家长的好评“瞧!这群红领巾执行起交通规则有模有样的!”“他们管理能力还挺强的!”。同

时,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交警执法时的辛苦与不易。在活动中,学生对自己平时的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体恤他人的辛苦,遵守交通规则,进一步完善自我。

F、社会实践活动

这一年,我们先后组织了“红领巾跳蚤书市”和“红领巾跳蚤市场”两次大型的人际交往实践活动。在两个多小时的“跳蚤书市”活动中,全校的师生全员参与,有叫卖的、有购买的,场面相当火热,许多学生和老师通过购买和交换的方式,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或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同伴、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社交技能。

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我们举行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去游玩温州的各个风景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怎样克制自己欲望以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遵守大家制定的规则,懂得自己和别人的权力,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以克服自我中心,自私等不良的问题,使彼此的关系可以稳定起来并得到发展。

G、各类竞赛活动

我们课题小组与学校大队部联合开展“学会沟通 促进交往”主题手抄报、板报、征文和卡片比赛、“课间游戏设计活动方案评比”、“妈妈(老师),我想对你说„„”主题板报评比、校园礼仪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举行第十一届体育节、艺术节等等。

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习得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情感,采取正确的人际交往行动。同时也促进了班主任参与到心理辅导工作的积极性。

(2)开展有趣多样的课外心理游戏

去年,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参加“课午间游戏设计方案评比”。在从中选取一些优秀的设计方案,借鉴国内外心理辅导专家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游戏,编辑成我校的课午间游戏方案。我们利用课午间时间,开设这些心理游戏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辟了学生心理辅导的又一个天地。如:“心有千千结”是一个有趣又蕴含哲理的游戏。为了解开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心结,孩子们团结一致,共同以赴。几经周折终于把这个“迷宫”解开,化解了心结,增进了友谊。还有如:“夹气球”、“众志成城”、“过独木桥”、“大鱼网”游戏、钻山洞” 游戏、“诺亚方舟”游戏等,这些游戏深受孩子们喜欢。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意义,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默契,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往。

4、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注意对学生出现的特殊交往问题进行矫治。课题组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适交往(如社会焦虑、社交退缩、害羞、紧张等)、不当交往(如攻击、嫉妒、不合作等等)、不良交往(如讲哥们义气、组成消极团伙等)实行特别辅导。其中包括:

(1)个案辅导。

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我们在校园内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收集具有较为典型交往问题的孩子的相关资料。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已对校内十多位学生建立了个别辅导档案,由课题组10多位老师分头在广泛收集学生的资料和分析问题性质、成因的基础上拟定辅导方案,进行了个别辅导。

附:案例《他变了》

由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如意,才使林某产生了自卑心理,转而用攻击他人的行为掩饰自卑,保护自己,引起他人关注,结果却使他更孤立。但他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依然用他那种最原始的方法来修补自己早已千疮百孔的自尊。因此,对林某的辅导,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1)辅导老师同理、真诚、尊重、接纳林某,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引导。

(2)运用“认知疗法”,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不良后果。

(3)实施“家庭访问”。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调整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与方法。

(4)实施“现实治疗法”。帮助他制定改变现在不良行为的计划,学习正确的负责任的行为,而达到成功的认同。

(2)开放团体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相近时,我们就进行这一部分学生的团体咨询。如:我们学校的谷海英老师为四年级的一些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类似问题的孩子(社交性退缩或社交上存在着退缩性行为)进行了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对自身形象建立信心,改善社交技巧,并通过同伴和集体的支持和鼓励,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附:案例《人际交往攻击性倾向的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目标:相信自己,共同努力

参加人数:12人(四年级段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

活动场地:心理辅导团体活动室

辅导构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交往能力被视为一种生存的能力,被纳入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攻击性倾向儿童明显具有同伴拒绝、缺乏自信心、多疑、冲动、具破坏性、有孤独感等社会行为特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第一阶段:关系建立阶段

辅导主题:认识新朋友

活动目标:

1、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与同学之间的认识,在交往中增强自我同一感。

2、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 活动准备:1、打印花瓣形的自我介绍的卡纸

2、每人一张小纸片

活动过程(略)

第二阶段:主题实施阶段

第一次辅导主题:学会合作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怎样做才有利于合作。

活动准备:

1、特制长筷子若干,小点心或小水果若干装于盘中。

2、足球3个

活动过程(略)

第二次辅导主题:拉紧我的手(学会互助)

活动目标 :

1、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与受助的快乐。

2、鼓励学生主动伸出帮助之手,强化助人意识

活动准备:1、设臵人造障碍物

2、心形的帮助卡片

活动过程(略):

第三次辅导主题:学会赞美

第三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辅导主题:分享欢乐

活动目标:1、活动中体会欢乐

2、通过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加强彼此间的感情。

活动准备:欢乐放送卡、磁带、 欢乐照片、笔

活动过程(略)

第四阶段:跟踪、反馈阶段

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班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作跟踪观察。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学侧面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绪状况,特别是了解他们对团体心理辅导探讨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调查团体经验应用与真实生活的实效,定期开展团体成员联谊活动,建立和保持一个宽松型的相互支持团体。

5、构建良好校园的人际交往环境

(1)建立“瓯海实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几年来,学校共投入近八万元,建立了‘实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我们取名为“舒心园”。舒心园内设“五室一站”(即个别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室、心理专家工作室、心理档案室和心灵驿站)。舒心园内,环境优美、地面整洁、墙上的话语温馨、卡通画富有情趣,成为校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在校的孩子们,这里是他们舒适的家园,他们可以快乐地游戏、尽情地倾诉。

(2)创设人文环境

我们的校园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中充满着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学校还利用黑板报、班级墙报、班级橱窗,校园网,举行大型的人际交往活动实践等形式,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同时介绍人际交往的有关知识,介绍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同时,我们还注意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富有美的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境,消除因高度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缓解因纷杂多彩的人际交往而带来的烦恼,以更饱满的心情迎接学习面对同伴。只有达到校园美化,才能使学校的显性教育(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和隐性教育(校园环境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五、实验的成效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是:

1、学生的交往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交往意识、交往能力、交往行为方式上。实验后,我们不仅以同样的问卷对学生开展调查,还展开了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具体情况如下:

(1)增强了小学生的校内交往意识。 我们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交往意识、不良的交往心态,影响了与同学、教师正常的交往。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向学主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增强了校内交往意识。

以下是实验初和实验后全校学生交往意识的调查记录。

①你愿意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或学习吗?

②你愿意主动跟老师交往吗?

表4(1)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意识前后对比(单位:%)

(说明:A组均为原来的年级;B组均为现在的年级。数字“1、2、3、4、5、6”各代表每个年级)

表4(2) 我校各年级学生与教师交往意识前后对比(单位:%)

从表4(1)和表4(2)可以看出,实施校内人际辅导后,学生的交往意识增强了,使许

多学生们认识到了交往的重要性,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并意识到交往要互相尊重,提高了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意识。

附:学生语录(课堂语录、座谈语录)

语录一:

上了《学会赞美》这节课,我被深深打动了,一句小小的赞美,却救了一个人,我这个人很内向,不自信,可是上了这节课,我也收到了一封赞美信,是黄思承写的:徐成豪,你不但字写得好……我读了这封信,心里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心想我也要写一封信,写谁呢?有了,写李迦勒:李迦勒,你不但写字好,而且画画好,我很佩服你。我把信交给了李迦勒,李迦勒看了信,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开心极了。

一名四年级学生

语录二:

以前,我这个人比较冷漠,可能是因为我是从外地转学而来的,人又长得比较胖,所以我总感觉同学们用歧视的目光看着我。平时下课后,我也不原与同学多说话、多交流。但后来,我们班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使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的可贵,我不应该总是沉默不语,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现在,我感觉自己比以前爱说话了,会主动与同学交谈了。

一名六年级学生

(2)改善了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方式。

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行为方式问卷调查:

① A、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B、当你有烦恼和忧愁时,你会找同学倾诉吗?

② A、当你老师误会你时,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B、当你有烦恼和忧愁时,你会老师倾诉吗?

以下是实验初和实验后全校学生交往行为方式的调查记录。

表5(1-A)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行为方式前后对比 (单位:%)

表5(1-B )我校各年级学生与同学交往行为方式前后对比(单位:%)

表5(2-A)我校各年级学生与教师交往行为方式前后对比(单位:%)

表5(2-B )我校各年级学生教师交往行为方式前后对比(单位:%)

从表5(1-A)、表5(1-B )、表5(2-A)、表5(2-B )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交往行为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或烦恼时能自觉主动地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也减少了;一些学生逐渐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主动地与同学或老师交往;有些学生逐渐接受来自老师的帮助,尝试着与老师沟通,解决误会、倾诉烦恼。

附:

语录一:

以前,我总觉得班里的小朋友不喜欢我,特别是我身边的几个小朋友。下课后,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我在旁边很羡慕他们,孤零零地一个人玩自己的东西。后来,上了一节《学会交朋友》这一课,我明白了:要主动地、大胆地去交朋友。慢慢地,我开始学着跟他们一起玩。现在,我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一名二年级学生

语录二:

我以前有了烦恼不知向谁倾诉,现在我会找我们的心理辅导教师张素平老师。从去年她给我们上心理辅导课到现在,我给她写了四封信,在信中,我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尽情地倾诉自己成长的烦恼,她总会及时给我回信,安慰我、支持我、鼓励我。在心理,我感激她,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指引方向。

一名六年级学生

(3)提高了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能力。

以下是实验初和实验后全校学生交往行为方式的调查记录。

表6我校各年级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能力前后对比(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学会了主动与同学和老师打招呼、学会了赞美同学和老师、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解释和道歉„„

2、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展

(1)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伙伴关系的发展

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实践活动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互动,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解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同学间形成合作、竞争、互补、互助的良好关系,他们互相理解、关心和尊重。自从校园心理游戏开展之后,课间,学生之间打打闹闹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上文明了许多。“跳蚤超市”等活动的开展促使很多学生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提高了交往能力,改善了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

(2)促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我们学校处于城郊结合处,是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学校,也是省级示范性小学,在全区的小学教育中起着“龙头”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也大。我们学校班主任工作是琐碎又繁忙的,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而弄得身心憔悴,师生关系紧张。而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后,我们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变化——教师们会尽力去尊重、关注每一个孩子。教师能从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建立和谐、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或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如果我们的老师犯了错误,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很真诚地向学生道歉,学生完全可以谅解你。学生不再把班主任看作是“警察式”的管制者,而是“知心朋友”式的谈心者。我们不用整天板着面孔。学生见我们亲切了,他们会视我们如朋友。在课后,会向我们讲诉自己的快乐或烦恼,随后他们会感到与我们在一起比以前要轻松许多。我们学校师生之间交往融洽而愉悦。这样,班主任工作效能提高了。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德育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实效。

3、创设了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不仅促进了教师在专业上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发展

这一学年,以心育组教师为主体,以心理辅导活动课模式探索为载体,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校本心理研修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上研讨课、汇报课等,实现了学校心理校本教研“专题化”,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科研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我们组谷海英等多位教师向省、市、区开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共有10节);章彩香等多位教师的论文、课题、辅导个案、活动课设计获得省、市、区一、二、三等奖(共计18篇);谷海英老师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德育课教师”,林海洁老师别评为“温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瓯海区优秀教研组组长”;陈静老师、林海洁老师多次代表我们学校向全市、区教师和班主任做心理课题经验介绍。这所取得的成绩,无不得益于本课题的开展和人际交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我校心理校本教研文化的初步形成,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心理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详见附件:教师获奖成果一览表)

本课题还在我校举办了两次以上课题专题研讨会,不仅提高了学校教师的课题研讨能力和解决心理辅导实践工作的困惑,也推动了本课题在区内的推广。例如在一次区级研讨会上,我们就针对“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回应是否有效”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说明:在这次研讨会上,由林世敏老师执教《学会交朋友》,还有一位外校教师执教《学会宽容》。表格中的两节课分别简称为《交》、《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会教师对两节课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一致认为:《学会交朋友》和《学会宽容》两节课在整体感觉、目标落实方面、活动设计、教师的回应有效性这几方面相比,前者均超出后者很多,令人满意。这是本课题研究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中所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反应,而且95%的老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具有必要性,所以本课题具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课题组还出示了我们所研究设计的一张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回应观察记录表,这张表格对教师的回应、学生的反馈、活动效果等进行记录、观察和分析。这张表格操作简便,便于记录研究。在讨论会上,我们为大家展示了《 学会交朋友》与《学会宽容》(《学会宽容》由其他学校教师来执教)两课,以定量分析的角度分别对这两节课中教师的回应情况、学生的反馈、活动效果等进行记录分析。我们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合理切实的理论分析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

六、思考与讨论

一年多来,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逐渐形成了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目标操作体系,构建了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实现了提出的研究目标,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1、需加强与家长、社区的合作。

在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良好心态与技能、交往行为方式,加强与与家长、社区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式的教育。但人作为网络中的点,学校人际关系的构建却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不可能关起门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把研究范围辐射到家庭、社区,与他们有机结合,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辅导,协调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营造个良好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争取社区有关部门的配合,创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形成、巩固并健康发展。

2、人际交往辅导必须强调行为训练。

如果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人际交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

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实施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一是“心育组”教师负责开设人际交往课实行人际交往系统辅导;二是大队部成员、全校班主任负责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协助人际交往辅导;三是全校班主任负责利用班队活动课、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协助人际交往辅导;四是由“心育组”教师和全校班主任负责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不管是何种方式的辅导,我们都觉得要加强行为训练。因此,我们将继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往的快乐,巩固交往技巧,培养良好的交往心态,锻炼交往能力。

3、继续加强我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中,我们对一些存在典型人际交往问题(孤僻、自闭)的学生进行辅导时,时常感到困难,不知该怎样疏导他们,用怎样的专业技术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这使我们愈发感到:心理辅导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专业技能做支撑,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我们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引导到走出人际交往的误区。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主要是争取了班主任的配合,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实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将通过有效的方式把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2、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年出版

3、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 2002年出版

4、郑全全 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郑日昌、陈永胜主编:《儿童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6、姚鑫山主编:《个别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出版

7、陈斋主编:《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8、李正云主编:《学校心理咨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9、《小学生交往中的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徐明娜:《班主任之友》 2001年第3期

10、《学生人际交往于细微处》 骆川义《班主任之友》 2001年第12期

11、林仲贤、武连江、丁锦云 著 《心理测验》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年出版

12、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著《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出版

13、刘宣文 著 《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出版

14、陈家麟 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15、林正文 著《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16、李树珍 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苑出版社 2005年出版

17、徐光兴 著《儿童游戏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