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黎族服饰与其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人生观的关系

  摘 要:海南黎族是祖国多元一体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黎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宛若南海彩虹,真实地折射出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人生观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黎族服饰;宗教信仰;审美;人生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黎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从远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海南岛这块土地上,她是一个具有悠久社会历史、丰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生活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黎族传统文化,在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东方市和白沙、陵水、乐东、昌江四个黎族自治县,及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市县以及贵州省等地区,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由于海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尤其她的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它的演变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黎族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真实地折射出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人生观的发展历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妇女就懂得利用野生木棉纺织棉布缝制衣物了。《尚书・禹贡》载:“淮海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卉服是指织有精美图案且色彩艳丽的服饰,织贝是指以木棉纤维纺纱织布的棉纺织品。《汉书・地理志》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这是最早记载海南岛黎族先民服饰款式的汉文史籍。宋代史籍记载较多,《文献通考・四裔八考》载:“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所谓黎锦、黎单及鞍搭之类,精粗有差。”周去非《岭外代答・服用》载:“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女工纺织,得中土绮彩,拆取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卉飞蛾之形,绚绚似偏地淡粟纹,有晰白而绣文翠者,花卉晓嘹。工致极佳。”元代时,海南黎族棉纺织技艺经过黄道婆向北传播而名声大震,有力推动我国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明代田汝《炎缴纪闻・蛮夷》:妇人“斓衣,有裙无�。”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载:“男子著短衫,名为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至膝,两腿俱露。……妇女亦著黎桶,下围花幔。”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袋语》载:“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锦,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浓丽可爱。白者为幛,杂色者为被,曰黎单。四幅相连曰黎幕,亦曰黎幔。以金丝者为上。又有花被缎被。……布帛则攀枝吉贝,机杼精工,百卉升华,凌乱殷红,疏稀尔暑,密斜弭风,盖谓琼布也。”

  黎族人民很早掌握了纺织技术,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已高于中原地区。黎族妇女在漫长岁月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已形成系统的生产工艺。她们利用简单的纺织工具,如织带腰机、梭刀、织刀、纺轮、纺车、缠线团、弹棉弓、绕线架、扎线架、木支架、织袖器等,经过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扎染、错纱、结花等工艺,生产的棉织品织造精巧、色彩斑斓、细密莹白、花纹精美,古朴凝重,清雅脱俗,种类繁多,有黎布、黎单、黎饰、黎毯、黎锦、黎幕、鞍搭、花被、漫布、衣服、筒裙、花巾、胸褂、龙被等纺织品。龙被,更是黎锦中的精华,其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难度最大,也是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美术工艺品。龙被有单幅至五联幅五种形式,色彩主要以深蓝色、黑色或红色为主。龙被艺术的花纹图案是黎族妇女将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宫廷艺术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龙被艺术的各种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黎族妇女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喜庆寿诞等各领域与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龙被有三个用途:1)宗教活动方面:祭祖、祈雨、过年拜神。2)红喜事活动方面:婚礼、祝寿、盖房。3)白事活动方面:法事、盖棺、葬礼。

  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有“哈”(过去称�)、“杞”(过去称岐)、“润”(过去称本地黎)、“美孚”、“赛”(过去称“德透”黎或“加茂”黎)。海南黎族现有哈、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区,这与黎族五大方言区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产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黎族服饰,在历史上是区分黎族社会内部不同血缘集团和氏族、部落的重要外部标志。它与黎族的族源、婚姻、家庭、宗教、祭祀以及丧葬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黎族女子服装上衣以黑、蓝两色为主,无领无钮,对襟开胸或贯首式。下装为长短不一的织花筒裙,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式样繁多,五个支系的服饰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其风格特点。无论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黎族五大方言区来区分,哈、美孚、赛等方言黎族妇女穿长筒裙,杞、润方言区妇女穿中等筒裙或短筒裙。筒裙长度反映出其所居住地域环境的不同,如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妇女多穿长筒裙,中部山区黎族妇女多穿中通群或短筒裙。黎族服饰自纺、自织、自染、自绣,其纺织技术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变,日趋成熟,她是黎族先民在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体现了黎族妇女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善于利用自然事物融入织锦图案的聪明才智,是黎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1)哈方言妇女服饰特点。妇女均穿无钮对襟衫,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红线或白线,将衣背分为左右两边,下身穿筒裙,似裙而无褶。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哈方言内部有许多自称,如罗活、抱由、抱漫、只贡(多港)、志强、抱怀、哈应、哈南罗等,其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罗活”妇女服饰分盛装女服和平常装女服。盛装女服华丽,上衣穿开胸无领无钮长袖衣,上衣前下摆长,后下摆短。上衣前后沿都绣几何形花纹,脊背间有部落图腾纹样,衣下沿多系铜钱、铃铛、绒穗等饰物。妇女下穿短及膝的筒裙,图案多为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平常装样式较多,花纹图案较为简单,有些只在衣沿绣几何纹,或在筒裙身绣一条或几条细线,色彩多以黑色为主,间有深蓝色。“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致相同,有盛装和平常装女服。盛装女服又称为女大礼服,意为一个妇女一生只有一套盛装服饰。“抱怀”妇女服饰一般分婚服、平常服、丧服三种。妇女服饰上衣相同,但在不同场合以穿戴不同花纹图案的筒裙来区别,婚礼筒裙是为出嫁的女儿预先准备的,花纹图案多为表示喜庆的婚礼图。丧服筒裙分为专为男性长辈送丧期间穿的丧服筒裙;另一种是为妇女穿的丧服筒裙,两者不能混淆。“哈应”妇女服饰有平常装、盛装、丧服。平常装头戴黑头巾,上衣为黑色长袖、低领对襟,穿长而宽大的筒裙,仅在裙尾和头巾尾部织绣精美图案。“哈应”妇女盛装婚礼服,其图案以人物为主,裙头多几何、人物、动植物纹样,裙身的主要部位多织绣婚娶礼仪活动中的人物,体现“迎娶”、“送娘”、“送礼”等过程。“哈应”妇女有丧服筒裙,是在家人死后“做八”时穿戴的服饰,主要为人形纹,有明、暗色之分。   (2)杞方言妇女服饰特点。妇女服饰一般上衣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纽,胸前饰有一排圆形银牌,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的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的长柱形花纹图案,有些地方称为祖宗纹。衣背下摆和袖口织绣有精美的彩色图案,长袖口白布镶边间有两条红道。筒裙一般长至膝盖,图案花纹丰富,以人形纹为主,筒裙图案为织制或刺绣的动物纹、波浪纹、蛇纹、几何纹、植物纹、花卉纹等纹样,部分地区杞黎妇女还用“牵”的绣法在筒裙花纹上刺绣轮廓,使图案更加鲜艳多彩,色彩斑斓华丽,鲜艳夺目。黎族妇女在穿盛装时常佩戴月形银制项圈和有色珠串。

  (3)润方言妇女服饰特点。《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记载:“万安州女人……以斑布为裙,似袋也,号曰都笼。以斑布为衫,方五尺,当中心开孔,但容头入,名之曰思便。”《岭外代答.外国上》载:“其妇人……衣裙皆吉贝,五色灿然,五裤襦,徒系裙数重,裙制四周和缝,以足穿之而系诸腰。”在宋代时期,黎族妇女喜穿色彩鲜艳服饰,妇女头缠厚厚黑巾,似戴无顶宽边黑帽,发髻插入人形刻花骨簪。上衣为“思便”,穿时自头部套入的无领黑色“贯头衣”,上衣不对襟,不开胸,长袖无领、无纽,领口为“V”字形,衣襟下边沿、衣背下半部绣有宽边横幅花纹,衣背横幅宽边上方绣有图腾标志的花纹。衣下摆花纹有贝纹、人形纹、龙纹、鹿纹、羊纹、黄�纹、鱼纹、猪纹、鸡纹、鸟纹等纹样。这种衣侧绣花素有白沙黎族“双面绣”的美称,双面绣的图案正反面完全一样,它以其技术精湛细密、花色鲜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下穿短筒裙,个别短筒裙不能遮小腹,仰腰即露臀,是名副其实的超短裙,筒裙花纹有人纹、蛙纹、龙纹、牛纹、鱼纹等纹样。此种服饰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妇女服饰中依然保留。黎族服饰极尽鲜艳精美,图案色彩极富本民族特色。

  (4)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特点。妇女喜戴黑白相间的头巾,上衣穿黑、深蓝色开襟上衣,衣领上绣长方形彩边,衣领背后搭一块四方布,上衣两侧缝口和袖口以白色布条镶边。下身穿长及脚踝的宽大花筒裙。筒裙由彩色线织成和美孚特有的扎染法织成。老年妇女穿通身由扎染法织成的长筒裙,筒裙黑白两色花纹相间,呈现无等级层次的色晕,极为美观;青年妇女穿的筒裙,裙花采用各种颜色棉线织成多种彩色几何纹图案,图案有人形纹、鸟、鱼、虫等纹样;女童筒裙由扎染法织花缝成。穿盛装时喜戴银项链、手镯、戒指。

  (5)赛方言妇女服饰特点。妇女头缠无纹黑头巾,上身穿浅蓝色右衽高领衣,大衣襟,向右开,布纽扣。下穿长达小腿的宽筒裙,筒裙由裙头、裙身带、裙身、裙尾四部分组成,裙身多为黑色或横细条纹,裙尾有花纹,纹样是人纹、蛙纹、植物纹,有些还嵌入云母片,闪闪发光。妇女穿盛装时戴月形项链、手镯、耳环、发簪、发钗。

  黎族男子服饰,在清代张庆长的《黎岐纪闻》记载:“熟黎,上衣粗麻短衫。生黎,用布一幅,穴其中以首贯之,无袖,长不掩脐,黎岐,下著犊鼻裤。余黎,并无下衣,仅以四五寸粗布二片,上宽下窄,蔽前后名曰黎厂,或用布一片,通前后包之,名曰黎包。”黎族各方言的男子服饰如张庆长记载一样,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男子的服饰变化不大。黎族男子上衣一般都无领、无纽、开襟。下装有区别,哈、润男子多穿“丁”字形腰布,古称“犊鼻裤”;杞、赛男子穿左右开叉的短裙;美孚男子穿前后开衩的黑色短裙。过去黎族人民居住在深山老林,没有衣服穿,没有被子盖的艰苦生活,黎族男子衣着多用自种的麻或采摘野生麻织成。

  黎族特殊服装,是指在举行传统宗教活动时宗教主持者穿戴的服装,一般有“三伯公”(又称道公)、“娘母”、“鬼公”等服装。例如,哈方言“奥雅服”;杞方言的“三伯公”(又称道公)、润方言的道公服、美孚方言的道公服。黎族服饰图案花纹,还有一些表现黎族生存各个方面的绘画题材,有《祭祀图》《狩猎图》《纺织图》《根深花茂图》《渔猎农耕图》《收获祭服图》《婚礼图》等等。

  在黎族传统社会中,父系小家庭是组成黎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每当子女十四五岁时,父母常在大房子的旁边或村边另建一间小房子给他们居住,是黎族特有的“隆闺”(称为寮房),黎族地区普遍存在“放寮”的习俗。青年男女在村边的“寮房”吹口弓、鼻箫、俐咧以及唱歌来倾诉爱情。黎族传统节日有春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牛节、稻节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漂亮的盛装服饰参加节日活动,以绚丽的服饰吸引人们的关注,赢得称赞和尊敬。岁时节日作为无形的文化,需要亲自参加体会。

  黎族婚礼是黎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例如,“抱怀”妇女服饰的婚礼服,婚礼筒裙是妇女们为出嫁的女儿预先准备的,花纹图案多为表示喜庆的婚礼图。“哈应”妇女盛装婚礼服,其图案以人物为主,裙头多几何、人物、动植物纹样,裙身的主要部位多织绣婚娶礼仪活动中的人物,体现“迎娶”、“送娘”、“送礼”、“对喜歌”、“拜堂”等过程。

  黎族认为“人死像太阳落山一样”,入殓时,由精通宗族谱系的“奥雅”引路。“奥雅”者身穿蓝色长袍,头插银簪,颈戴银项圈,肩挑祭品走在前,死者的两位亲人抬着遗体走在后,再后为唱送葬歌的送葬队伍。如“抱怀”丧服筒裙分为专为男性长辈送丧期间穿的丧服筒裙。另一种是为妇女穿的丧服筒裙,两者不能混淆。“哈应”妇女有丧服筒裙,是在家人死后“做八”时穿戴的服饰,主要为人形纹,有明、暗色之分。明色人形纹代表阳间的人物,暗色人形纹代表阴间的鬼魂,两种色彩人形纹的二方连续伸展,喻示阳间家人与阴间鬼魂的时空联系。在丧葬期间穿戴这种服饰,祖宗会认领死者鬼魂,死者在阴间生活顺利。

  黎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确相信“万物有灵”。流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黎族妇女把对自然、祖先与图腾的崇拜物刺绣在其服饰上,实际上,是想表达一种信仰与虔敬的情感,原始宗教对黎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黎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在对世界的看法中形成了最初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通过其民歌、谚语、服饰文化、民间故事表达出来。尤其是黎族妇女服饰身上的各种宗教意蕴图案,更是透射出这个民族最原始的哲学思想的萌芽。这种哲学思想的萌芽开始于其原始崇拜意识,这种原始崇拜意识又通过其服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黎族妇女把这些崇拜物纹绣在服饰上,不仅讲究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更讲究图案和图案之间的对称性。无论是人物纹、祖先纹,还是花草与动物纹,其图案的结构都很严谨,给人以整齐、协调与大方感。黎族的特殊服装如“三伯公”(又称道公)、“娘母”、“鬼公”等服装,是黎族宗教信仰的见证。宗教信仰是黎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信仰原始宗教中的各种鬼,也信奉传入的道教。在生活中,黎族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因此,人们在遇到生病等不顺利的事情时,一般认为是“祖先鬼”或“雷公鬼”、风鬼”、“山鬼”、“禁鬼”等作祟的结果,都会请道公或娘母做法杀牲驱鬼,宗教活动时宗教人士都要穿上“道公服”、“娘母服”、“鬼公”等服装来作法,穿作的服装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黎族宗教意蕴服饰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其精美的服饰图案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绚丽的图案,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南黎族悠久的宗教信仰文化。因此,黎族宗教意蕴的服饰图案也被称为“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往往会表现为在物质文化对强势文化上的趋同,具体表现为如今在有些黎族居住地区,已经比较难以见到人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了,原来使用的各种生活工具也换成了市场上流行的塑胶、金属制品,很大程度上造成大量的文物消失,但精神文化往往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会出现一种反弹的现象,人们会更加注重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例如,强调喜庆活动中的特殊仪式、礼仪,及宗教活动的习俗和观念等。从近期一些民族学者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当地“道公”、“娘母”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黎族服饰使人从中领悟到黎族历史文化和信仰文化的精髓。它透射出了黎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透射出黎族民众原始宗教信仰的理念与虔诚。由于历史上黎族与大陆地区的交流较少,相对封闭。因此,在其间产生的文化更具民族性、地域性,全面展现悠久的黎族文化,要体现出黎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如何变化,黎族服饰是最能反映黎族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实物资料。

  民族文物大多为有机质构成,不易长久流传。但是近现代流传下来的民族文物的价值却丝毫不逊于历史文物,其本身所含的文化因素异常丰富。尤其是黎族,本民族没有文字,黎族服饰就是一部反映黎族历史的“活化石”,不论在学术研究、填补史籍记载的空白、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的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还是在奠定民族博物馆的物质基础、发展民族旅游产业、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土著居民,在对这片土地的开发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黎族传统文化。从出土文物中,可很好地反映黎族先民的社会生产生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历史文物和近现代文物的价值,会去好好保护它。但是当代文物,主要存在与现今黎族社会之中,且许多你我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征集保护,很容易一瞬而逝。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冲击,更是加快了现代文物的消失。因此,应该本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尽快地做好当代黎族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它也是向外宣传我国各民族灿烂文化的窗口。

  为了保护黎族的传统服饰,继承其民族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开发。黎族服饰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外,还是民族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载体,反映黎族人民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突出贡献的实物资料。从物质层面看,黎族服饰具有抵御严寒酷暑的功能;从精神层面看,黎族服饰使人从中领悟到黎族历史文化和信仰文化的精髓。我们应对黎族服饰的制作有正确的导向,既要保持黎族服饰的原始宗教意蕴的文化特征,又要吸收富有时代感的新理念。黎族服饰这些花纹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研究没有文字记录的海南黎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黎族服饰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黎族服饰的花纹图案是黎族生产、生活、宗教、风俗礼仪及历史的载体,体现服饰文化的灿烂辉煌。对黎族服饰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同样是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服务。黎族服饰文化是海南黎族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