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物理"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临沂市高中物理

“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临沂市教研室

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是以新知生成和方法探究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互动性,体现过程性,着眼探究性。高中物理新授课主要有概念新授课与规律新授课。概念新授课教学倡导“比较建构式”教学策略,即通过比较不同现象(或物质)的共同属性、同一属性的本质差异建立概念(必要性和定义方法),通过互动辨析准确地表述概念(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正确地理解概念(决定因素和物理意义),通过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或现象)灵活地把握概念(局限性和条件性);规律新授课教学倡导“发现建构式”教学策略,即通过对物理过程(或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本质联系的观察、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客观性),探究规律(方法性),通过互动交流准确地表达规律(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正确地理解规律(研究对象和因果关系),通过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或现象),灵活地掌握规律(局限性和条件性)。

基本思维程序: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投放目标,引领方法→互动求知,合作探究→应用拓展,内化完善→适时检测,达标演练→归纳总结,整合提升。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物理概念是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物理学最基础的知识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所以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某一趋向,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自主发现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探究的价值性。只有让学生明确了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才能激起学生探究规律的主动性。

1. 教师活动

根据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此处不要求解决问题,也不一定非要把问题说出来),领会新课研究的意图和研究的价值,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说明:(1)要突出新课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2)导语要简练,意图要明确,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5)策略要灵活,对有些课题也可以直奔主题。

二、投放目标,引领方法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和多元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程序设计的关键,是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落点:它指导教师向着这些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任务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按要达到的水平来确定探究方法、所需器材和活动流程等,克服学习上的被动和盲目状态。所以适时投放目标,巧妙引领学生通过认定目标确定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

1. 教师活动

仔细分析教材和学情,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水平实际进行目标定位,并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和进行必要的鼓励,使学生明确哪些是本节课必须掌握到位的,哪些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掌握到位的,各类目标的要求层次是怎样的,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技巧。

2. 学生活动

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领认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主攻方向是什么,哪些目标自己通过自学已经达到,哪些目标必须通过进一步学习才能达到。根据目标要求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学习策略,筹划学习过程中精力与时间的搭配和应关注的焦点环节,树立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说明:(1)目标的表述要准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选择性和可评价性。(2)有些目标不是一次课就能到位的,要就整个学段进行规划,不可轻易搞一步到位。(3)要将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注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考虑,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4)教学目标的投放可以与学案同步进行,也可以在课题导入后与学生互动投放,还可以融在教学过程中分步投放,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有目标意识。(5)目标的认定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审视,明确方向,树立学习信心的过程。

三、互动求知,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经

历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是区别现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重要标志。对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主要包括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多元互动是学生经历过程的根本保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互动的目的是使不同思维方法通过碰撞而相容,促进反思与互评,寻求最佳方案,对结论达成共识,为探究成功提供保证。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结论作出猜想和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1. 教师活动

(1)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如何创设探究情景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创设问题情景要有“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②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③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

(2)依据学情发展,调控探究方向。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要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排除策略或操作方面的失误性故障,提高探究效率。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①介绍可提供的研究条件,鼓励创造条件进行探究。②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点拨争论不休的地方,点拨要有“一语道破天机”之效,把学生的自主探究调控在课标要求的范围之内,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方向发展。③提供方法支援,帮助学生克服困惑,确保把有限的精力用于探究关键的问题。

(3)创设互动平台,整合探究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2. 学生活动

(1)提出探究问题,研讨探究方案。①根据老师创设的情景,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并准确提出问题。②对问题的特征进行思考和讨论,对问题的结论作出猜想与假设。③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展开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或探究结论的方案。

(2)互动合作探究,形成初步结论。对规律新授课重在操作活动的探究:①根据形成的方案展开研究,进行必要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②主动合作探究,获取有效信息。③必要时对方法进行调整,得出初步结论,并组织好语言。对概念新授课重在建立概念的思维活的动探究:要注重独立思考,形成初步观点。

(3)充分交流成果,自主完善结论。在教师的调控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以接纳的心态内化别人的不同见解,完善自己的成果。

注意:(1)情景意向要明确,文字表述要少而精,要有充分的探究空间;情景内容要客观,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或感悟到;情景问题要现实,必须迎合学生水平,使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能够发现并提出。(2)问题的呈现、结论的猜想与假设表述要准确。(3)验证猜想的方案思想要明确,所需器材尽量少且取材方便,操作步骤尽量简单易行,实际探究过程严谨规范,需要获取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具体明确。(4)在学情调控时,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通过设疑进行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启发点拨。(5)要关注研究方法的提炼,不要只关注问题的结论。

四、应用拓展,内化完善

应用拓展是深化、完善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探究、内化思路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新授课教学中,必须重视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概念新授课中的应用拓展,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规律新授课中的应用拓展,重在让学生明确规律解决了什么问题,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要抓住对规律内容、规律形式的正确理解和规律条件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选用解题规律,充分利用训练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完善对规律的理解。

1. 教师活动

(1)投放典型例题,交代投放例题的意向和作答要求。

(2)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学生的思维过程,纠正认识误区,引领学生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3)投放针对训练题,并适时进行反馈评析。

2. 学生活动

(1)仔细审视例题,弄清物理情景,独立或合作研究解题过程。

(2)展示解题思路,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并进行必要的解说或辩解。

(3)独立完成针对训练,在应用中再度感悟自己的认知观点,内化思路和方法,必要时与同学或老师互动。

说明:(1)题目要从正确理解知识内涵和准确掌握适用条件的角度设置。(2)教师一般不要读题,评析时重在追究学生得出结论的依据,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走出认知误区。(3)要在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上下功夫,不要只是追求解出题目的正确结论。(4)针对训练的题目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且难度不高于例题,避免恶性循环。(5)针对训练的反馈评析要通过引导学生互动争辩解决。

五、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确保教学不留欠账,对

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提高至关重要,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新授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达标演练是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的教学环节,成功的关键是把握好训练内容与训练时间的匹配,训练难度与学情实际的匹配性,当堂反馈的及时性与所暴露问题的落实性。

1. 教师活动

(1)投放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

(2)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

2. 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完成达标练习题,在思考与应用过程中,感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理解的正误,并对确认错误的部分及时进行修正,正确的部分自觉进行内化巩固。

(2)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主动评析他人的观点,自觉接受老师的补救教学,确保对知识和方法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

说明:(1)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2)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3)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跨度和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4)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5)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6)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不轻易用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不要急于用高考题来要求高一、高二的学生。

六、归纳总结,整合提升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丰富、方法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新知是在已有的知能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新知识和新方法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提高能力。所以归纳整合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归纳的目的是为了使知识和方法条理化、结构化。概念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重在把新课题下的知识与方法体系跟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体系进行有机链接,实现知识的丰富和方法的提升。

1. 教师活动

(1)对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出要求和思路点拨。

(2)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指出新课研究的成果和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2. 学生活动

(1)依据新知的研究过程主动回顾全课,根据新课内容的逻辑关系理出知识线、方法线,形成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并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链接。

(2)感悟新课学习收获,提出存在的困惑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补救学习。

说明:(1)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2)要突出本课内容,不要说(或写)课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讲课。(3)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4)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

总之,新授课教学要突出教学方法多元化,教材使用整合化,知识形成过程化,过程经历探究化;杜绝复述教材式的教学,摒弃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充分认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形成和理解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慎用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策略

实验课是以培养设计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立意的课型,要注重操作性,体现合作性,着眼探究性。实验课倡导“四主一导式”教学策略,即“自主探究实验原理,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操作技能与合作水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实践能力与价值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结论作出猜想、设计方案验证猜想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基本思维程序:创设情景,揭示问题→提出猜想,尝试推理→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反思评估,改进方案→形成报告,交流成果。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只有提出了问题,才有探究的方向。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揭示新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进而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的根本目的是动摇学生原有的认知,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与实验目的有关的)探究问题,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

1.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实验目的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现象、形成质疑、提出问题”的空间。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激发探究规律的欲望;

(2)从学生的理论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体验过程的认知意向,提升问题,激发验证规律的欲望。

2. 学生活动

(1)把现象与认知相联系,提出探究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实际情景中的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现象),发现与认知经验的冲突(质疑),形成探究问题,并明确地表述问题。

(2)把规律与现象相联系,确定探究情景。将物理规律反映的物理过程、成立的条件与老师创设的情景过程的发生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相联系,认定探究情景,确定探究过程。

注意:(1)教学的核心“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2)创设的实际情景不要远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探究问题。(3)用于验证物理规律的问题情景既要与规律密切相关,又要使条件尽可能简单,以突出物理实质。(4)要引领学生充分认定学习目标,避免实验探究活动的盲目性。

二、提出猜想,尝试推理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牛顿)。探究必须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的,探究者必须对问题的可能性结论心中有数才能确定探究的方向。所以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审视所面对的事实的意识,学会仔细观察、分析新的事实,并在其中寻找跟原有知识和经验中相似的特征,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它作出解释,对问题的可能结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确保猜想与假设有凭有据、科学合理。

1. 教师活动

(1)进行思维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抓住事实,帮助学生架起“事实”与“问题”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具体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创设互动交流平台,指导学生解释猜想。组织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自己的猜想,指导学生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合乎逻辑和事实的假设,通过互动评析和完善,初步达成共识,因为共识达成度越高的猜想就越接近规律的真实情况。

2. 学生活动

(1)依据客观事实,提出猜想。对所研究的问题,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猜测性陈述,即对物理问题的可能结论或物理规律的可能形式提出猜想,通过互动达成共识。

(2)应用原有认知,解释猜想。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一定的思维分析、推理,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关系、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

注意:(1)猜想的关键是寻找跟原有经验和知识中相似的特征,假设的实质是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作出解释。(2)猜想一定要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师切不可强加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3)猜想要做到客观性、开放性,假设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要关注猜想结论提出的推理依据,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

的培养。

三、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猜想是通过推理提出来的,是否符合实际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方案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其实质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对假设的验证具体化、程序化,标准是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实验计划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制定一份较为科学完整的实验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实践活动,同时在制定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思维加工、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全员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讨等方式,实现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1. 教师活动

(1)按照“根据假设来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来思考实验的原理,按照实验的原理来选择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的程序、步骤”的思维线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

(2)介绍关键性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确定收集哪些实验数据,怎样收集这些实验数据。

(3)关注实验进程,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对产生困惑的环节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改进,调控探究方向,指导学生排除策略或操作方面的失误性故障。

2. 学生活动

(1)确定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和操作方案。即根据猜想与假设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和已有条件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设计实验程序和步骤。根据说明书了解相关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分析思考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确定数据收集的内容。一方面要明确变量内容、变量属性和变量控制方法,即根据猜想的结论和实验原理确定需要获取哪些数据和现象,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如何控制变量获得这些数据和现象,小组内交流、研讨设计出记录表格。另一方面要做到在预定的时间观察预定的目标,收集预先所关注的数据,即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知道在哪一个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知道所收集的信息是反映哪一现象的特征的数据;明确收集信息的时间,知道在哪一个时刻或哪一段时间内记录有关信息。

(3)依据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过程。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作好分工,各小组成员按照设计的方案和分工,互相配合操作,及时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及变化,如实记录现象特征和原始数据,共同完成实验,对困惑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注意:(1)实验探究方案必须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只有方案达成共识,才能实现探究过程的有效合作,切忌教师包办设计方案。(2)要求所需器材尽量少且取材方便,方法步骤尽

量简单易行,需要获取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具体明确,操作过程严谨规范。(3)要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充分活动,不要搞成了少数学生操作,多数学生旁观。(4)实验信息的收集是关键,要有读数人,读书审核人,记录人,记录审核人。(5)教师要加强过程调控,确保所记录的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提高实验的效率与效度。

四、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实验的最终目的,实验的结论就是“假设究竟是得到验证还是被推翻”,实验的结论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突出适用条件和物理规律。实验结论是通过数据(或现象)分析得出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需要明确数据处理的基本方向、物理原理、数学思路、处理方法、处理手段等。一般程序是:确定处理方向→选择有效数据→确定已选数据中的常量和变量→梳理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思路→比较、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得出实验结论,并解释之。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的重要环节。

1.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寻找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和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一是指导学生确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向和物理原理,明确期望从实验数据中获得哪一方面的结论,确定数据分析的数学思想,处理方法和处理手段。二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一个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特征寻找所表现出的关系,或者比较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比、积等)在不同条件下的特征,寻找所表现出的规律(等不等、变不变、增或减、正比或反比等),得出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即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的初步结论,得出假设获得验证或者被推翻的实验结论。

(3)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一是陈述假设获得验证或者被推翻的结果,二是说明假设获得验证时成立的条件或者被推翻的理由。同时,根据物理量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实验结论作出解释。

2. 学生活动

(1)沿着探究假设的方向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即由假设确定要从实验数据中获得哪一方面的结论,实验数据是根据什么原理来体现所探究的物理量的(即所研究的物理量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用什么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列表法、图像法等),借助什么手段具体处理数据(计算、作图法,计算机辅助处理等)。对于探究假设中已经明确的数量关系,直接对数据进行比较,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对于并不明确的数量关系,可以从实验所探究的变量关系(谁是自变量、谁是函数)来处理,寻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最后,根据寻找到的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定量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2)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假设获得验证或者被推翻的结论。即把数据分析的结论跟猜想与假设的具体表述对比,通过论证说明假设是被验证了还是被推翻了。

(3)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即说明使假设获得验证或者被推翻的实验结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假设获得验证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假设被推翻时具体的理由是什么。

注意:(1)实验数据是小组合作获得的,所以数据分析也必须由小组内部互动合作完成,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2)要注意区别数据分析结论与实验的最终结论不是一回事,数据分析的结论是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或现象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假设获得了验证或者被推翻。(3)实验结论的表述要突出因果关系,即要说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又要说明现象与原因之间所存在的数据关系的规律是怎样的。(4)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动原始记录数据,以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的科学品质。

五、反思评估,改进方案

实验结果与假设之间通常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差异性质来看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假设是正确的,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实验误差引起的;第二,假设是正确的,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事实中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因素;第三,假设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有值得进一步修正的地方。评估就是对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完善就是根据评价的结论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者对假设本身进行修正。评估与完善的基本程序是:确定差异的性质→发掘产生差异的因素→评估实验过程的环节→改进实验方案或修正假设。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效地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

1.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找出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2)指导学生根据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规律确定差异的性质,发掘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

(3)指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对猜想与假设再度进行斟酌,进而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者对假设本身进行修正。

2. 学生活动

(1)分析偏差的特征,寻求偏差的规律。即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比较差异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特征,寻求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2)根据偏差的规律,确定偏差的性质。即根据偏差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确定差异是实验误差引起的,还是实验过程引起的,还是假设本身造成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对产生差异的可能因素进行假设和验证,最后得出确认。

(3)反思探究的过程,改进探究的方案。即根据偏差的性质,沿着探究假设的方向对过程方案中各环节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从减小或消除偏差的角度,通过合作研讨确定如何改进或怎样修正假设。

注意:(1)反思的主要问题是:①探究方案中所确定的实验方法,其原理是否科学?所选择的实验器材是否有利于减小误差?②按要求应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实验中真正做到了不变?③是否存在着和整个实验数据的合理趋势相违背的个别异常数据?实验数据是否能有力地支持所得出的实验结论。(2)评估的主要内容有: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有问题;所制定的实验方案是否完备;所选用的装置和器材是否合适;所收集的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是否严密;实验结论的形成是否合理;探究结果的表述是否明确,其概括

性如何等。(3)改进的主要方面有:实验原理的完善;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装置和器材的选取;所要收集的实验数据变化范围的确定;实验数据收集的时机和处理方法的选用。(4)当探究结论严重偏离事实时,要重新论证、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实验。(5)误差的研究内容有:误差的特征分析与来源分析,误差大小的控制措施,对误差计算不做过高的要求。

六、形成报告,交流成果

实验的完成并不等于探究的结束,每次实验总会有意外的问题或现象,同一个探究课题,不同小组的探究过程、结果的偏差程度、发现的新的矛盾不尽相同,通过相互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自己探究情况的能力,探究报告是最基本的交流材料,所以每次实验结束后要精心撰写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要呈现探究的具体结论,更要体现探究的具体过程,实验探究报告的格式不要求千篇一律,不同的实验探究课题所陈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侧重和各自的特征,同一实验探究课题不同探究小组的报告有各自的风格,但至少应包括:实验目的的确认、实验原理的阐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数据的记载、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陈述、实验误差的分析、新的矛盾的探究等。

1.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主要内容有:探究报告的设计要领,探究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具体环节的表达、陈述方式等。

(2)创设平台交流探究成果。主要内容有:探究思想、探究过程、探究结论、探究结论跟假设的偏差、新的矛盾的发现与探究、实验思想的拓展等。

(3)展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对每一个探究实验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拓展训练题,及时投放,及时落实。题目要注重探究过程发现的新矛盾、探究原理的拓展、探究方案或器材的变换、实验误差的减小等,要在立足巩固的同时,体现探究的深化,以延伸探究空间,拓展学生思维。

2.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设计、撰写实验探究报告,形成交流思路和交流提纲。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重在交流探究结论、探究技巧、探究中发现的新矛盾、解决新矛盾的假设和验证方案,以改进、充实、完善、提高自己。

(3)独立完成训练题,在老师的调控下适时交流思维过程,实现思维的碰撞、提升和拓展,达到探究一个实验掌握一种思想的目标。

注意:(1)探究报告不要千篇一律,要尽可能独立地构思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自己写自己的探究报告,但也不能随心所欲,要体现探究结论和探究过程两个基本方面的要素。(2)数据记载要准确,过程描述要详尽,数据处理量化程度要高,结论的陈述要简练、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证据+逻辑)。(3)交流重在提升与拓展,提升重在方案的完善、优化与简化,拓展重在原理与方法的变换、迁移及与相近原理的整合。(4)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探究报告进行审阅,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总之,实验是一个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交流是合作的基础,没有充分的交流,

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合作是交流的价值所在,没有合作的实现,交流就失去了意义。实验前小组内交流,互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实验前小组间交流,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实验中小组内交流合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实验后组内交流,合作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后组间交流,通过交流探究成果和探究过程,互相借鉴、完善共同实现拓展提升。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一、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 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二、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 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 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

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三、深化完善,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1. 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 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

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 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 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五、综合检测,达标演练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 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 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六、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 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 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高中物理讲评课教学策略

讲评课是以补弱纠错和能力提升立意的课型,要注重方法性,体现代表性,着眼提高性。讲评课倡导“归类讲评式”教学策略,即“整体评价,突出激励性与导向性,使学生找准位置,明确奋斗目标;归类剖析,突出典型性与拓展性,使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掌握解决同一类型题目的思路和方法;由难到易,突出层次性与时效性,使学生在最佳时段内解决最关键的问题;针对补偿,突出落实性与实效性,及时补救薄弱环节,消除教与学的欠账”。

基本思维程序:展示考情,多元评价→自主纠错,反思问题→错因剖析,引领归纳→典例切入,拓展提升→针对补偿,内化提升→关注个性,满分作答。

一、展示考情,多元评价

考情展示包括成绩分布展示、成绩走势展示、错题分布展示、优秀试卷展示、创新方法展示,意在使每个学生明确班级在年级群体中的位置,个人在班级群体的位置,明确自己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多元评价主要是指位次高低评价(阶段终结评价)、位次升降评价(阶段发展评价)、错误性质评价(共性与个性评价),使学生通过暴露的错误明确学习的重点与学习的目标。

1. 教师活动

(1)展示班级成绩分布与成绩走势。主要包括:班级整体成绩及走势,班级内成绩分布,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姓名及成绩,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姓名及成绩。

(2)分类展示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题号与难度系数(得分率)。

(3)归纳由错题所反映的共性问题,投放并引领学生认定学习目标。主要从基础知识、解题方法、解题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说明, 并依此引领学生认定学习目标。

2. 学生活动

(1)根据成绩分布,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及与上次考试相比成绩的走势,确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2)把错题分布与自己的试卷错题进行比对,明确哪些是班级的共性错误(这是教的因素造成的),哪些是自己的个性错误(这是学的因素造成的),以确定学习策略。

(3)根据老师对错题的解析,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确认自己所存在的不足,认定学习目标,并积极投入纠错学习。

注意:(1)评价时要做到使学生增强信心,但不能自满;使学生正视不足,但又不能丧失信心;要关注学生的位次,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2)要突出共性问题,以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突出共性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学困生的个性错误。(3)要通过展示错题所反映的共性问题引领学生认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

二、自主纠错,反思问题

最有效的学习,是从自己的失误中学,自主纠错是十分有效的二次学习。自主纠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出错原因,给学生创设再学习、再认识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使共性问题进一步集中,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避免大面积讲解对优等生造成的时间浪费,以便有

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与提高。自主纠错的一般程序是:投放参考答案→自我反思顿悟→互动研讨纠错→个性针对点拨。

1. 教师活动

(1)投放参考答案,提出自主纠错要求。主要有纠错时间要求、错题规范解答要求和纠错方法建议等。

(2)进行个性指导,帮助纠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纠错,调控纠错速度,最大限度地解决个性问题。

(3)进一步锁定共性问题,思考共性问题的产生原因,确定讲评方案。

2. 学生活动

(1)依据参考答案,针对自己的错题,反思当时的做题思路,感悟出错原因,及时进行纠正。

(2)对自己独立纠错有困难的题目,与同学互相研讨或主动向老师请教,力争把错误最大限度地在自主纠错过程中解决,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参与争辩的主动性。

(3)针对错题自主弥补知识缺陷,以增强参与集体纠错的实力,提升听课效果。

注意:(1)自主纠错过程安排越早效果越好,不一定要安排在课堂进行,课外时间学生对话纠错效果可能会更好,课上主要解决有争议的问题。(2)学生自主纠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参与,主要精力应用在扶弱纠错和进一步缩小共性问题的范围上。(3)要根据学生自主纠错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对事先设计的讲评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错因剖析,引领归纳

突出针对性是讲评课最最基本的教学要领,归类评析是讲评课基本的教学策略。对于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也不能面面俱到,要引领学生根据错误特征剖析出错原因,根据出错原因和错误特征进行问题归类,以提升讲评的实效性,这是集体纠错的第一阶段,是纠正错因的阶段。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有:相关知识理解不准,相关方法掌握不牢,相关能力不足,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展示错题归类,阐述思维依据→评析错误特征,确认出错原因→明确典型问题,自主感悟补弱。

1. 教师活动

(1)展示错题归类,阐述归类依据。教师在批阅试卷和撰写讲评课教案的过程中,对各道题目的出错特征和错因进行初步分析,根据错因进行归类,并指出其中出错最集中的是哪一道题,以让学生明确主攻方向。

(2)针对每类错题中出错最集中的题目,一方面展示搜集到的错误特征,另一方面创设平台让有代表性(上中下)的学生展示出错的思维过程, 让全班同学共同审视、反思,通过互动进一步评析出错原因。

(3)进行知识铺垫,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书学习,让学生顿悟错因,针对错因自主补弱。

2. 学生活动

(1)审视错题,确认错因。审视题目的错误特征,明确怎样是错误的。领会老师对错题

分类的基本思想和出错原因的解析,确认自己的错误是不是如此造成的。

(2)交流展示,互动评析。一方面主动展示自己出错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评价他人展示的思维过程,在互动评析中实现共同提高。

(3)顿悟错因,自主补弱。反思自己题目出错的原因,确认自己的薄弱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弱学习,以减小下一环节的学习困难。

注意:(1)试卷讲评不是试卷评价,要抓住由错题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不要对全部试题进行分类,也不能只根据相关知识进行梳理。(2)剖析出错原因时,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展示题目出错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展示正确解答题目的思维过程。(3)教师对哪些错题是同一类型的,在试卷分析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撰写讲评教案时设计出讲评策略。

(4)展示题目的出错特征最好用实物投影仪,以提高课堂效率; 对错题的归类依据要让学生充分认可,以使其明确学习方向。(5)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时,要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要整节课翻来覆去总是提问那一两个学生,计划提问的学生应在备课时就确定出来,避免随意性。(6)要注重知识薄弱与缺陷的深化、完善、补救,不能解题方法的探究有余,知识理解的神话、完善不足。

四、典例切入,拓展提升

怎样是正确的,怎样才能把题目做对,是讲评课必须解决的中心问题,这是集体纠错的

第二阶段,是探究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阶段。该环节的教学重在追究出错的思维过程,要做到典型性,在每类错题中选一道比较典型的作为例题,并从出错率最高的题目切入,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解决关键问题。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再度审视题目,顿悟出错原因→思考探究方法,充分展示思路→互动评析完善,思路方法提炼→应用感悟内化,跟踪强化训练→同类题型链接,变换迁移拓展。

1. 教师活动

(1)指明错题典例,指导探究思路。针对典型错题,介绍审题策略、审题要领和审题技巧,指导学生在充分审题的过程中,弄清题目的物理情景,顿悟自己的出错原因,探究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领学生评析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指导提炼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板演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引领学生互动评析解题过程和解题环节,概括题目的特征,提炼思路和方法。

(3)链接相近特征的题目,让学生对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感悟与内化。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只有一道题的情景,要投放相近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有若干道题目的情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同类型其他题目的纠错,以解决试卷讲评课的时空矛盾。

2. 学生活动

(1)仔细审视题目,充分探究方法。再度进行审题,确认自己在审题方面的出错环节和出错原因,走出误区。在全面、正确审题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互动研讨,探究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尝试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2)展示解题过程,提炼解题思路和方法。主动展示自己的解题成果,积极参与对他人解题成果的评价,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概括题目特征,提炼出解决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

(3)自主强化训练,感悟、内化、提升。自主完成强化训练题或同类型的其他错题,自觉养成根据题目特征确定解题方法的思维习惯,学会方法迁移,实现通过研讨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

注意:(1)作为典型例子的错题必须是同类错题中出错率最高的。(2)要通过评析实现纠错,评析要从难度最大的问题开始,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解决最关键的问题。(3)评析要就事论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要从完善对知识理解的角度适度拓展,从培养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度变换,切忌就题论题,只追求正确答案的讲评方案。(4)不要把讲评搞成了讲解,更不要搞成了教师的解题表演,要有互动意识与方法意识,要将教学意图问题化,用问题推进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重在引领点拨,指导学生提炼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解决错题的同时掌握方法。(5)在思路和方法的评析与提炼中,要注重一题多解,实现方法拓展;在设置强化训练让学生感悟中,要注重一题多变,实现迁移提升。

五、针对补偿,内化提高

针对补偿是学生的二次学习过程,既是对讲评效果的强化、内化,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补救,确保所学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到针对性(依据典例,一一对应)、及时性(跟踪补偿,及时反馈)和落实性(出现新问题,及时补救)。补偿教学切忌两个极端:一个是补偿题目太难,已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恶性循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另一个是补偿题太简单,没有思维空间,达不到补偿和提高的目的,低效重复,造成时间的浪费。

1. 教师活动

(1)投放补偿练习题,提出时间要求、学习方式要求、解题规范要求。

(2)巡回指导,进行个性帮扶。

(3)落实做题情况,补救薄弱环节。

2. 学生活动

(1)完成针对补偿题,进一步感悟由典型错例所探究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深入思考困惑,必要时主动与同学研讨或及时向老师请教。

(3)主动反馈做题情况,自觉接受老师的补救教学。

注意:(1)补偿不是补充,投放的补偿题要有针对性、拓宽性,补偿题的个数原则上不能超过典型错例的个数。(2)题目难度要适当,原则上不能超过相应错题的难度,避免已有的问题没彻底解决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给学生的做题时间要充分,不要把对学生的补偿搞成了老师的讲解。(4)补偿题的落实要及时,可以跟踪补偿,也可以最后集中补偿,但必须当堂反馈补救,不要当成了课下作业。(5)对学生再次暴露的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讲深是指从内涵上让学生准确理解,讲透是指从外延上让学生正确应用。

六、关注个性,满分作答

教学中对个性关注不够是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讲评课上总是解决

既定问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新问题更不被重视,讲评结束,就以为所有问题均已解决,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由于学生学习素质的个体差异,导致在集体纠错过程中理解接受程度不一,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出错问题的离散性,集体纠错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这一实际问题得不到充分关注,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最终导致两极分化。所以经过自主纠错和集体纠错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满分卷,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考查内容,梳理并提出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以个别对话的方式解决,落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消除负积累,确保后继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

1. 教师活动

(1)界定时间,要求学生反思、感悟、内化全课解决的问题,发现并及时提出还没有彻底搞懂的问题。

(2)巡回指导,关注学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个性问题进行对话引领,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体薄弱。

(3)要求学生整理错题,做出满分卷,自我完善。 2. 学生活动

(1)主动感悟全课,向老师提出自己还没有彻底搞懂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 (2)大胆展示思想,以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思维误区;领会老师的点拨引导,积极顿悟错误,及时消除盲点。

(3)落实典型错题的进一步整理内化,主动尝试做满分卷。

注意:(1)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尚未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总生成的新问题;不要抱侥幸心理,不要以为自己存在的问题将来一般不会考着而放弃,要明确它会导致新的错误的产生,制约下一步的学习。(2)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有计划地留出个别指导的时间,要将定向指导(根据批卷过程中纪录的错误与相关学生确定) 与自由提问(各人提出自己还没有彻底搞懂的问题) 相结合。(3)指导的目的是通过错题解决问题,消除薄弱,增强信心,积累后劲。(4)要重视并真正落实典型错题的整理内化,所有学生都要落实做满分卷,逐步实现“考过的题不再错,会做的题不失分”。

总之,讲评课一定评出激情,切忌一味指责;要讲出思路,切忌就题论题;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突出纠正错因,切忌只追求答案;要突出学生互动评析,切忌教师一味解说;要焦点问题前置,确保难点突破;要注重方法拓展,确保搞懂学会;要跟踪落实补偿,确保不留欠账;要强化错题整理,防止问题回生;要落实满分答卷,实现整体把握。

临沂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暂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沂市高中物理教研室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中仍然扮演着主要角色,但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教学内容符合大纲教材的精神”为主线,强调“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规定的指示。在课堂内,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重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方向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验的功能。”

因此根据对新课程的初步体验,参照外地的有关的评价方案,保留了传统评价方案中的合理部分,特制定“临沂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表”

临沂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表